重拾一個古鎮失落的信心 61歲的竹匠莊傳盛還記得,16歲時闖過學竹編最難的一關“破竹篾”,興奮地就著師父家昏黃的燈,給自己編了個小簍子作為慶祝。三年后,他的竹編生涯達到巔峰,“給什么圖樣就能編什么花樣”。但沒過多久,大老遠上門學藝的徒弟一個個改了行,莊傳盛開始擔心自己的手藝要被“帶進棺材”。“進工廠打工都不止100塊錢一天,我們就算一整天破竹篾也賺不了那么多啊。” 社會變了,機器的轟鳴聲中,很多“慢工出細活”的工匠師傅不再被需要。迫于生計,莊傳盛一度改行賣起了小吃。 和莊傳盛一起被湍急的時代洪流拋在后頭的,還有他置身其中的古鎮。3.2萬多人的嵩口曾是閩中水陸交通中心。隨著水運衰落,作為碼頭的嵩口由繁盛而破敗,人員外流,民居閑置,街道冷清。 直到2014年,臺灣“打開聯合”團隊的到來,替嵩口鎮推開了一扇復蘇的門。當滿口臺灣腔的團隊成員向居民宣講“改造藍圖”時,村民們的第一反應是“古鎮改造?旅游開發吧!” 并非如此。鮑瑞坊說,“我們不做讓居民離開的旅游開發,對嵩口改造的前提就是不要打擾本地人依然在延續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習俗,因為本地人和他們的生活才是古鎮最珍貴的所在。” “我們不要一二三線城市,就要在偏僻地方開始我們的‘古鎮復興實驗’,打造樣本式的理想家園。”“打開聯合”團隊駐大陸執行長鄧海走過大陸很多城市和古村后,目標更加明確。 鄧海帶著妻女扎根下來,在嵩口這個“濃縮了中國古老與當代疑難雜癥的典型古鎮聚落”里擔任鎮政府總顧問,把脈問診,以“針灸活經絡”的方式調養古鎮的氣息,開始他生產、生活、生態的老聚落復興行動。 這場復興行動遵循“二八法則”:20%啟用新東西,80%借助已有資源。 在嵩口通往古渡口的直街上,記者走進一家結合了咖啡、住宿、零售功能的文創概念店“打開嵩口”。26歲的臺南小伙子張峻瑋告訴記者,店里除了引進臺灣的農業文化創意產品,更多的是本地物產。 譬如,用本地盛產的新鮮李干、梅干熬煮24小時,導入臺灣鳳梨酥、老婆餅的手法制成李子酥餅、梅子酥餅。記者看到,旁邊的手繪卡片上寫著一句情懷滿滿的“廣告詞”:以歷史、文化為主軸,以空間、生活出發,“打包”巷弄里那些輕到裝不了、重到帶不走的事物。 “打開聯合”團隊里的兩岸年輕人希望對古鎮進行一場“把過去美好的事物用當代的手法為未來保留”的改造,實現老手工藝人的生存和傳承。 “一開始比我小了快40歲的年輕人過來找我談合作,我是懷疑的。”竹匠方任興坦言。但他還是嘗試著按照年輕人的要求,開始做“嵩口LV”。這款頗具創意的竹制包包,經過幾個二十多歲的姑娘在微信上曬出,很快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的訂單要求,銷售一空。 在嵩口的改造中,在年輕人的啟發下,老手藝人感受到“枯木逢春”的欣喜。59歲的方任興開始探索竹編燈等新式竹制工藝品,成為嵩口有名的老“創客”。木匠林立陸召集起原本四散各地打工的老兄弟們一起回來修復古建筑。 “年輕人說修復古民居還得靠我們,現在我感覺又回到了從前的時光。我和老兄弟們又能多聞聞木頭的味道了。”林立陸感嘆。 經過一年多努力,2015年嵩口古鎮獲評首批“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是福建省唯一入選單位。 |
相關閱讀:
- [ 09-09]羅源龍山、永泰嵩口招商 生態鄉村游項目成熱點
- [ 02-28]永泰嵩口鎮打造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今年啟動保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