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紹安作品《丹鳳朝陽瓶》。
福州晚報7月18日訊(記者 綦芬 毛小春/文 陳建國/攝)以“漆語時代”為題的“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昨天在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開幕,共吸引了8個國家(地區)、125位著名漆藝家的625件精美作品參展。開幕式上進行了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眾創空間、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課題組的授牌儀式。
8個漆藝展區
同時免費開放
福州是中國近現代的漆藝重鎮,福州漆文化在國內業界具有公認的行業地位,福州市也被評為“中國脫胎漆藝之都”。
雙年展經過文化部批準,得到了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的指導和支持,由市漆藝術研究院和市博物館共同主辦。
國際漆藝雙年展主展區設在朱紫坊38號、33號和芙蓉園,共吸引了8個國家(地區)、125位漆藝家的625件作品參展。該展以漆藝術的三種形態,將展覽分成器型、架上、空間三部分,展出沈紹安、沈福文、鄭益坤、鄭修鈐、黃時中、喬十光、唐明修、陳勤群、阮界望、汪天亮等著名漆藝家的作品,對中國現當代的漆藝進行一次階段性的回顧與梳理,同時引進日本大西長利等國際漆藝家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雙年展期間,除朱紫坊主展區外,還在三坊七巷的海峽民間藝術館、南后街展覽館、宗陶齋、雕刻藝術館以及沈紹安漆藝館(鼓樓區光榮路319號)、福州海峽創意產業園(建新鎮金工路1號創意產業園7號樓103室)、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等處設7個以“漆彩匠心”為主題的外圍展區。
8個展區從昨天下午起至8月18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雙年展期間召開“漆語時代”專場學術研討會,并將舉辦以“非遺走進設計、設計走進生活”為主題的分享會。
隨著漆藝研究院的成立,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將集聚更多的漆藝元素。

日本大西長利作品《波風之眼》
專家盛贊
福州展與眾不同
83歲的世界漆文化會議議長、日本“人間國寶”大西長利先生此番二度來榕參加漆藝交流,并帶來他耗時3年完成的漆藝作品《波風之眼》參展。
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對福州漆文化及雙年展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我特別感受到這次雙年展放在歷史文化街區展出,這個展覽空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個展覽是多年來在漆藝領域難得一見的好展覽。”
昨天下午,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研討會在福州大飯店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云集,共同研討漆藝的發展大計。研討會分主旨發言、自由發言兩個階段。
做主旨發言的彭鋒教授表示,福州的展覽除了展覽地點與眾不同,作品以傳統、現代和當代進行劃分,也與世界各地的展覽不一樣。
國家民委原常務副主任陳虹、文化部原副部長潘震宙、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文明辦主任石建平,省委編辦主任陳元邦,省文化廳廳長陳秋平,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益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振華,市領導何靜彥、薛侃、陳曄、楊新堅等參加了開幕式。

黃時中的作品《印章“躍”》
?? 相關新聞:
?? 福州重振漆都輝煌 雙年展召喚“漆語時代”來臨

日本著名漆藝家、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大西長利參展作品《波風之眼》吸睛。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7月17日電 (林春茵)在8000年中國漆藝發展源流中,有著豐富的漆文化生態與深厚漆藝傳承的福州,既是漆藝重鎮,也在中國漆藝當代性的進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7日,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在福州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舉行,業界視為福州發力重振“漆都”的一大手筆。

臺灣漆藝家趙丹綺參展作品《銀壺》亮相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吸睛。 記者劉可耕 攝
著名閩籍藝術家、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領銜擔綱是展學術主持,來自8個國家(地區)125位漆藝家的625件作品參展。“當代美術思潮與漆文化資源的碰撞、交融開啟了中國的漆語時代。今天的福州漆藝,正在國際視野的展開中尋求其新的高度。”范迪安說。

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共吸引了8個國家(地區)、125位漆藝家的625件作品參展吸睛。記者劉可耕 攝
福州“漆都”的氣象,在當天朱紫坊芙蓉園展出85件藏品得到濃墨重彩的重現。由福州市博物館聯手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征集而來的清代沈紹安恂記山水人物對瓶、李芝卿絲綢胎薄料林則徐造像等,再現“漆從西蜀來,胎自福州脫”的福州地位。
上世紀50年代,福州市第一脫胎漆器廠、第二脫胎漆器廠相繼成立,福州漆器再度輝煌:千人大廠、為人民大會堂定制作品、成為國禮贈予外國領導人、每年出口創匯數百萬元。
“沈氏家族開創近現代福州漆藝高潮、建構中國最早漆學科,到改革開放中國漆畫創作興起,福州漆器行業全面繁榮,成為享譽世界的漆器重鎮”。國家級漆藝大師黃時中說。

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開幕式上,福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益民(右)為“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授牌。記者劉可耕 攝
但福州重新邁向漆都,步履并不輕松。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前院長汪天亮認為,時代更迭,審美情趣變轉、生活方式革新,快節奏的市場經濟沖擊,使得脫胎漆器已經退出日常生活,重振并不易。
漆藝家、同濟大學原教授、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阮界望也認為,當代繪畫受西方美術思潮影響深重,古老的漆畫在西方價值體系中能否有一席之地?前景莫測。

7月17日,國家民委原常務副主任陳虹,原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福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益民,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廳廳長陳秋平出席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開幕式并為雙年展啟幕。記者劉可耕 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程向軍認為,福州雙年展的背后,是傳統文化如何突破現代審美的瓶頸,其中有藝術家追求和素養的局限性,也有民眾的新渴望的訴求。
曾摘取全國美展首枚漆畫展金牌的福建漆藝家陳立德認為,近現代的中國漆藝是在社會巨變產生的文化斷層中展開的,回望傳統,漆藝家從中汲取文化自覺和自信,成為如今福州重振漆都的可行的復興之路。

出席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開幕式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左二)等嘉賓共同觀展。 記者劉可耕攝
這也是此雙年展的策展意圖。雙年展從上世紀00年出生的沈福文一直到“80后”的新生代近百年中精選出33位代表性漆畫家。策展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藝術總監陳勤群稱,“展現各個時期語言方向不懈努力的漆畫家”。
陳勤群說:“注重漆畫中國文脈的傳承和發展,鉤沉中國傳統中雄渾豪放、瑰詭枯澹等豐富的文化特質和深邃的精神資源,才能在東西洋漆器與名牌雙峰林立的漆藝界發出中國的聲音。”

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共吸引了8個國家(地區)、125位漆藝家的625件作品參展,吸引眾多觀眾的眼球。 記者劉可耕 攝
漆畫家沈克龍攜來為福州燕山書院定制的作品《補壁》,以漆藝傳統技法堆灰、刮畫、反復貼金而成,既富有現代感,又傳遞出神秘的宗教氛圍。“正因中華文化歷史淵源特別長,才有當下的變化,”沈克龍說,“漆的渾厚滋潤豐富剛好給予現代感多了靜穆和內涵的東西。”
福州重振漆都,是國內漆文化產業方興未艾的一個例子,當下,北京、浙江、山西、湖北等地紛紛斥巨資發展漆文化產業。業界觀察認為,福州重振“漆都”,或為中國當下熱點正炙的文化體制改革樹立樣本。

福建資深收藏家林序送展的展品是漆藝巨擘李芝卿先生的絲綢胎薄料林則徐造像,此大中華惠兒院款的林則徐造像曾是1934年芝加哥世博會中中國館的脫胎漆器十大偉人造像之一。記者劉可耕 攝
事實上,依托于福州漆藝術研究院搭建漆藝術公共服務平臺,對福州漆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發揮引領作用的制度探索和要素整合,已成為當地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院長鄭益坤即表示,未來將著力重塑福州漆文化產業的政、產、學、研、金、介鏈條,打造福州漆文化品牌“產業全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