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流傳著一張暴雨里的背影:一位60多歲的老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進滾滾的洪水里。這是老人留給世間的最后一個背影。有誰會想到,拍下這張照片半小時后,他被席卷而來的泥石流吞噬,生命永遠定格在老人救災途中的泥濘山路上。
這是翻拍的林新華的正面照(7月11日攝)。 新華社發(陳雪明攝) 他走了,村民們不想用“犧牲”一詞 “他是為救我們死的,我們一定要好好送他一程。”旗山村民林國強抹著眼淚說。 因道路不通,林新華的遺體在村里困了5天。 淤泥、亂石、斷木……11日記者前往旗山村時,滿眼的路況皆讓人觸目驚心。一處大型的山體滑坡阻隔了村路,左側是深達數十米的山崖,右側是被雨水浸泡、隨時可能滑落的山體,耳邊不時傳來石頭滾落山崖的垮塌聲,響徹深谷。 林國強冒著生命危險指揮挖掘機搶通道路。災后到處都要重建,兒子的挖掘機一天要損失好幾萬元。可林國強不管,他語氣強硬地把兒子喊回來挖路,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快快通路,讓老支書能早點送出山火化。” “他為我們做那么多事,該是我們為他做點事的時候了。” 很多人都和林國強有一樣的想法。老支書的遺體困在山里,村民在斷水斷電的情況下,涉險出山搬運冰塊,想讓老支書保持生前的樣子,走得體面一點。 到現在,村民們還是不想用“犧牲”一詞來簡單概括林新華的離去,但他的確是走了,留下了未竟的事業,和一個失去頂梁柱的家庭…… 有太多種可能,林新華不會離世—— 如果他聽從妻子的勸告選擇退休,如果他沒有放心不下災難中的村民,如果他沒有執意要離開安全地帶…… 然而,這些如果都不成立。“再來一次,他還是會這樣選。”林新華的妻子何麗華哽咽著說。 林新華去得匆忙,甚至沒來得及留下一句話。出事以后,何麗華一直守著他的遺體,一個人坐在那里,不吃不喝,只是流淚。 臺風過境,山里的夜,靜得讓人發慌。但何麗華說,跟著林新華過日子,他經常忙工作不在家,她早就習慣了一個人。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