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瓦片坯。
福州晚報7月14日訊(記者 魏旸艷/文陳建國/攝)65歲的陳孝金來自南通文山,當了45年窯工,今年年底,他將告別磚瓦行當。
位于澤洋村的傳統磚瓦窯,是閩侯南通鎮最后一個仍在運作的磚瓦廠,來自文山村的十多名師傅,和陳孝金一起在磚瓦廠內忙碌。
選出質地合適的黏土,采挖曬干打碎,澆水和泥,反反復復,直到把泥和得有韌勁后,開始做磚坯和瓦坯。做完后,將磚瓦曬干成形,置入直徑約5米、深約6米的磚窯后封閉,開始燒制。窯內的溫度高達800攝氏度,燒窯的周期大約20天。最后,窯工從窯頂淋水,滿窯的磚瓦從紅色變成青色。一窯磚瓦出爐,費時一個月。
陳孝金對這一流程再熟悉不過,從20歲開始,他做足45年,因常年跪在梯子上碼磚搬瓦,膝關節腫脹變形。“很快就不做了?!标愋⒔鹫f,廠內窯工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大家都來自文山村,在這里完成最后的幾筆訂單后將離開。
借著窯頂圓孔漏下的光,多名窯工在狹窄而古舊的瓦窯里忙碌。一名窯工接過8公斤重的瓦坯,雙手舉過頭頂疊在窯頂處,俯仰之間舉重若輕。
挖土、和泥、制坯、曬坯、疊坯、裝窯、燒火、出窯,每道工序都要分工,每名窯工都有一項絕活。疊坯的窯匠要沿著弧形墻面疊滿數道瓦坯墻,墻與墻之間要有間隔,確?;鹈缒堋肮忸櫋钡矫恳黄吲鞑恢劣凇皧A生”;燒火的窯匠要做到火候恰好,通過火苗顏色,就能辨別磚瓦是否“成熟”。
對于文山窯的興衰,大家頗有感慨。數百年前,磚瓦制作成為文山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新鮮出窯的磚瓦從村附近的渡口裝船,銷往國內各地乃至東南亞一帶,“文山窯”聞名遐邇。讓村民頗為自豪的是,幾年前,三坊七巷翻新用的青磚瓦大部分出自文山村的古窯。
記者從南通鎮政府了解到,磚瓦窯產業曾經撐起了文山村的經濟,然而因現代技術、需求漸少及環保等因素,位于文山村的二十多家磚窯廠全部關停,而今南通鎮幾乎再也找不到磚瓦窯廠了,燒了數百年的瓦窯在年底將徹底熄火。

工人將燒好的瓦片從爐子里搬上板車。

燒好的瓦片就是這樣一疊一疊用人工接力搬下。

老師傅將完成制坯的瓦片拍齊。

午飯就在爐子前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