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稻田游浙江甌江彩鯉 送村民致富“金鑰匙”
2016-06-24 08:04:04??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稻田里養殖甌江彩鯉。 福州日報6月24日訊(記者 錢嘉宜 通訊員 洪映 葉宇楠 康琳文/攝)羅源縣飛竹鎮距浙江青田縣300多公里,沿途是重重高山及眾多江河湖泊。而一種被稱為甌江彩鯉的魚兒,卻能成功翻越自然屏障,從青田縣“游”進飛竹鎮秀嶺村的稻田,給村民送來致富的“金鑰匙”。 22日,記者驅車前往探尋這種生長在稻田里的甌江彩鯉。繞過綿延數公里的高聳竹林,車子進入一片開闊盆地,只見稻田里新插的秧苗綠油油的,水面上倒映著明亮的日光。村黨支部書記黃邦銀帶領記者走上田間小路,平靜的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一個個或粉紅或赤金的倩影從眼底倏爾閃過,定睛一看,禾苗底下竟游著三三兩兩的魚兒,均有手掌大小。 “這些魚是去年第一次投放的,等禾苗長得更高,能夠遮蔽底下水面的時候,我們會再投放一批。”黃邦銀告訴記者,這種稻田養魚模式在青田縣被稱為“稻魚共生”,魚為水稻除草、除蟲、松土,水稻為魚提供生長的小氣候、飼料,可減少化肥、農藥、飼料的投入,完全符合現代農業所提出的高效、生態等要求,“等到金秋時節,將會看到水上稻谷飄香,水下魚兒肥美的豐收景象”。 甌江彩鯉從青田“游”進飛竹鎮的稻田里,也是當地一段因地制宜、敢于創新謀發展的動人故事。飛竹鎮副鎮長肖善冰告訴記者,飛竹鎮雖有近2萬畝可耕種土地,但拋荒率很高,這帶來兩個極為不利的影響,一是土地長期不使用,野草、蘆葦瘋長,不再適合耕種;二是村民依靠外出打工謀生,村里常住人口越來越少。“為了盤活土地價值,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收入,去年,鎮里與福建鄉狀元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引入稻田養魚,先開墾70畝作為試驗,每畝投放魚苗約300尾。”肖善冰說。 “通過土地租賃,以及田間管理、水利維護等一系列務工,一名村民在家門口可實現增收2000元。”肖善冰說,按照計劃,秀嶺村將以“公司 基地農戶”的方式,號召村民加入養魚行列。稻田養魚素有“百斤魚、千斤稻、萬元收入”的說法,相比池塘養魚,增收空間更大,以稻花魚在青田縣平均20元至50元每公斤的價格計算,如這種模式在飛竹鎮成功推廣,村民年收入有望成倍增長。 “甌江彩鯉在秀嶺村表現出極佳的適應性,去年投放的約5萬尾魚苗,成活率幾乎達100%,最大的長到了1.5公斤重。”黃邦銀回憶,去年冬天,飛竹鎮遭遇罕見極寒天氣,稻田里結上厚厚的冰,他憂心忡忡地砸開冰,卻發現魚兒仍然活蹦亂跳。 由于魚類吃掉水里害蟲的卵和幼體,往年十分費力的滅蟲工作,今年不費吹灰之力,且米質有了明顯提升。此外,由于生態環境改善,過去少見的白鷺也頻繁出現。 “這種純生態養殖的稻花魚,肉質鮮嫩,甚至魚鱗也可以食用。接下來,我們計劃申請地理標志,打造特色產品。”黃邦銀說。 在稻田的高處,有一條新修的排水渠,兩側的路面鋪滿細碎的石子,駁岸上鑲嵌著一個個廢舊的輪胎,樸素又美觀。黃邦銀說,稻田養魚項目得到了縣里的大力支持,這條排水渠就是縣水利局出資修建的,今后可用于控制稻田里的水量,“隨著試養成功,周邊官路下村、馬洋村的稻田里也將陸續游進甌江彩鯉,最終以此為起點,形成一條完整的休閑生態旅游產業鏈”。 |
相關閱讀:
- [ 06-23]閩東延安續華章:建一條紅色公路,走致富康莊大道
- [ 06-22]重慶去年森林旅游收入近100億元 帶動約10萬農民增收致富
- [ 06-21]岱后村的致富“秘訣”:“紅色旅游+特色產業”
- [ 06-21]吳圣霞:帶領全村致富的“點子”書記
- [ 06-13]全國科技致富女能手陳秀麗向外省革命老區群眾傳技
- [ 06-07]武夷山市集約化發展竹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