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會場。

兩岸參會代表合影留念。
福州日報6月12日訊(記者 林洛羽 柯競 吳雋/文 池遠/攝 通訊員黃孔頤)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福建船政創辦150周年,昨日上午,作為今年海峽論壇的重要項目,第七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在福州舉行。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船政與孫中山海防思想”,兩岸百余名專家學者以及船政名杰后裔,共同追憶、研討孫中山與福建船政的深厚關系,攜手共享“一帶一路”戰略下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新機遇。
本屆研討會由福州市政府、臺盟福建省委會、福州市政協、福建省文史館主辦。
研討會上,兩岸近代史研究專家和船政學者以船政與孫中山的海防思想為研究母本,深入探討了孫中山對發展造船工業的意見及福州港建設的計劃,總結了福建船政在近代中國艦船制造和海防事業上的歷史地位。兩岸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在國家大力推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兩岸同胞要繼續傳承和弘揚孫中山先生海防思想與福建船政文化精神,攜手捍衛海權。
研討會期間,還將舉辦“兩岸史學名家船政文化宣講周”等活動。兩岸船政文化專家、孫中山思想研究專家將走進福州高校舉辦系列講座。此外,兩岸專家學者還將聯合展開“福州孫中山史跡文化調查”,調查報告及圖片將擇期在兩岸展出。
本報今日摘登研討會部分專家的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孫中山海權思想:認識今天中美關系的解剖刀
彭光謙(中國著名國家安全戰略專家、軍事理論家、少將)
孫中山先生的海權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應對美國海洋霸權的挑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為我們今天正確認識中美關系的本質和南海問題的本質,提供了一把銳利的解剖刀。他關于中華海權的一系列論述及其海權思想的當代價值可以從四個方面闡述:孫中山關于世界海權的競爭重心向太平洋轉移的戰略判斷,為我們正確把握當代國際戰略格局變遷,準確判斷海洋安全形勢提供了重要借鑒;孫中山關于太平洋海權爭奪的重心在中國,爭奪太平洋之海權就是爭奪中國之門戶權的戰略判斷,為我們今天正確認識中美關系的本質和南海問題的本質,提供了一把銳利的解剖刀;關于陸海并重的重要戰略思想,為我們今天把握全局實現陸海平衡、陸海和合提供了重要思路;孫中山關于首倡中華海權的戰略思想,為今天我們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被某些霸權主義者視為地緣戰略擴張天然的障礙。當前南海問題的本質,并非單純域內聲索國之間的具體權益之爭,而是美國霸權擴張與中國反霸權、衛主權、保海權的斗爭,是美國企圖阻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維護其衰落中的全球霸權與中國決心保衛自己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決心完成民族復興的神圣使命之間的尖銳斗爭。看不到這一點就會模糊視線,走入歧途。
孫中山先生的海權思想的核心就是建設強大的中華海權。而建設中華海權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事業,需要凝聚民族合力,集中全民族的意志與資源。當前特別要強調兩岸中國人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南海的嚴峻挑戰。

傳承珍貴遺產指引現代發展
陳奉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孫中山先生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豐碑式的人物,直接影響了中國整個近現代史的發展。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為后人留下了無數寶貴的思想財富,包括政治、經濟及先進的工業化思想等。
在1919年著成的《建國方略》一書中,孫中山先生完整闡述了他對中國的工業布局與海權建設的具體設計。其中,在港口建設方面,孫中山先生提出分別以唐山市、上海市、廣州市為中心,建設北方、東方和南方三大港口,建成后將打開中國與世界連通的大門。在交通方面,他提出要在中國建設十萬公里鐵路,通過五大鐵路系統將中國各城市連接在一起。孫中山先生的工業化思想為中國描繪出了一個壯麗的發展藍圖,可以稱之為100年前的“中國夢”。《建國方略》也成為中國近百年來最龐大、最詳細的計劃。
現在,我們已幾乎實現孫中山先生當年的構想,甚至在很多方面遠超他當初的設想。事實上,孫中山先生在百年前所提出的“實業救國”的工業化思想并未落后,現已成為珍貴的遺產,相信在經過傳承、“拋光”與創新后,能更好地指引我們發展現代化工業。

重視海洋視野發揚“王道”精神
陳復(臺灣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孫中山先生的海洋經歷和他后來革命思想的脈絡有非常重要的關聯。海洋對孫中山先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跨越海洋的經驗讓他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僅令他開始思考世界各國的局勢現況,還讓他開始考慮中國的未來到底該何去何從。
孫中山在革命歷程里踏遍了美國、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地,鼓勵海外華僑捐款支持革命事業,這種積聚海內外能量來影響清朝局勢的做法,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海洋經驗帶給他的啟發。所以,海軍在孫中山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在孫中山先生的海洋視野和革命精神背后,有一個精神源頭,即“王道”,他曾說過,“有一個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數千年來歷圣相傳的正統思想,這個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道統,我的革命思想、革命主義。”他希這個民族道統能重新張揚于世間。
所以,中國要重歸盛世,不可不重視海洋視野,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國的“王道”精神發揚光大。

兩岸應攜手維護和弘揚孫中山海權思想
王遠嘉(臺灣育達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孫中山先生是現代海權論述倡導者,他認為,只有掌握了海權,國家才能經濟富裕,國力強盛。在現代國際發展的事實中,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對中國海權的高瞻遠矚。
從地緣政治而言,中國必須成為真正太平洋海權國家,太平洋重要的世界航道不能再成為列強束縛中國的鎖鏈,太平洋應成為兩岸中國人生存發展的空間。從海防建設而言,要建設世界級的深水港、完善的交通鐵路網,使中國成為世界陸權與世界海權交匯的樞紐地帶。此外,還應建立一支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不但保衛在南海地區的兩岸權益,也為未來中華民族遠洋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
孫中山先生不但有其海權思想,還有其實踐的步驟。他于1918年到1921年間,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關于海防建設的實業計劃。針對中國的海港建設,他提出,希望建立3個世界港。21世紀,中國大陸勵精圖治,各項建設推動了中國國力強盛,這些,都與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和夢想相符。
孫中山先生的近代海權思想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遺產,因此,兩岸應該攜手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海洋權益。

傳承創新海防思想維護中華民族海上利益
劉煥云(臺灣聯合大學觀光產業學系副教授)
近現代,中國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受盡屈辱。1866年后,許多船政大臣開始倡導學習西方科技,開展了建船廠、造軍艦等固國強兵的船政文化活動,此舉成為近代中國船政文化的開端。
百年之前,孫中山先生便意識到船政文化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應該振興船政、擴充海軍、發展海權,才能確保領土主權的統一與完整,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富強。
如今南海與東海風云迭起,中國人必須重新認識與了解船政文化與孫中山的海防思想,用以捍衛中華民族的海權。中國必須發展海軍,提升海洋防衛力量,維護國家主權與海上利益。
中國的船政歷史及孫中山先生的海權、海防思想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從地理位置上看,臺灣是中國進出西太平洋的“大門”,也是中國海防的重要一環。海峽兩岸民眾都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創新,促進兩岸社會和諧發展,通過對中華船政文化及孫中山先生海防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繁榮、富強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