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堂呈八角形。 積善堂:鴉片陰影下落盡繁華 1905年,在兄長的寨堡(紹安莊)完工數年之后,黃氏家族又一位“富二代”決心開枝散葉,獨立門戶。前文曾提到,谷貽堂的建造者黃孟鋼四子當中,有一兒子自小聰慧,天資過人。父親給他取名黃學猷,“猷”有謀略之意。這個孩子在成長中果然顯示出非同一般的記數和經營能力。相傳他13歲就開始替父親記賬管家,“十八桿算盤頂在頭上打得啪啪響”。如今,莊中人仍保留有黃學猷年少時記賬的賬本,條款明晰,書寫利落漂亮。 黃學猷從父親那分得千擔地租,作為起厝的資金。積善堂的坐落地當然也由黃孟鋼親自挑選。積善堂也在錦安村長萬自然村,而從選址也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兒子的愛寵和倚重之心,因為積善堂建得離谷貽堂極近,兩莊之間步行一刻鐘即可到達。 被稱為長萬新厝的積善堂,占地1610平方米,建筑面積3117平方米,也是一所龐然大宅。整體建筑呈少有的八角形,其中多有風水講究。建造者希望以此寓意造型,希望子孫世世代代開基立業,萬事亨通,榮華富貴。 寨墻基礎取巨石壘砌,前高約7米,后高約2.5米,兩旁高約1.5米,上筑土墻,土墻上開有防匪槍眼。寨墻盆大石頭是從厝前錦安溪里一塊塊抬上來的。據稱,為了建筑積善堂的墻基,當時上下游5公里的石頭都被抬盡。單是給從四鄰鄉村雇來撿取基礎墊腹小碎石的女人的工錢,最多時一天就要發掉九只米萊(盛裝器具)的稻米。 積善堂的木雕繁復精美,據說一班木雕工匠在此整整雕刻三年。它充分體現了永泰當時木雕工藝的精湛水準。鏤雕云紋或牡丹花卉的大廳梁架,浮雕松梅吉祥圖案的前廊卷棚壓條……厝內甚至有對木雕的燈籠,燈籠下綴的流蘇也是木雕而成,繪以彩色,線條精細靈動若在飄拂。 年少當家的黃學猷,心氣頗高。從積善堂的大廳結構可見一斑。廳中架有顯赫醒目的“四梁扛井”,這個不一般的梁框結構,常人認為必須是官宦大戶才可擁有。作為只有秀才身份的黃學猷,在那個年代,難免有“僭越”之嫌。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黃學猷有輕蔑階層身份的任性瀟灑。 但這個天資過人的黃學猷最終沒有逃過歷史車輪的輾壓。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富家子黃學猷染上了鴉片癮,未經幾時,就將他那份祖業敗盡。積善堂的后期裝飾無力為繼,天井、屋頂都沒有完整裝修。書院的門扇窗欞盡管已經做好,卻最終沒有裝上。 八角形制的積善堂曾被寄望能造福子孫世代、榮華富貴。堂上曾有廳屏鏤刻《朱子家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光陰有如長河,百年不過一瞬。積善堂這一部歲月之書,半部繁花似錦,半部落葉凋零,如今讀來令人唏噓。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文 永泰縣村保辦/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