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年介紹帶來的資料和照片。
福州新聞網5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陳敏靈 通訊員 林穎 郭穎 文/攝)
【人物簡介】
日意格
19世紀60年代,法國海軍軍官日意格先生來到中國,在福建船政的創辦與發展初期,其作為船政正監督參與船政事業20余年,為福建船政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船政學堂的創立和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誕生了150年的福建船政似其中泛起的一朵浪花;然而,它的創立深深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福建船政從百年走來,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史料,但仍有不少還靜待挖掘。41年前,法國友人魏延年循著他的法國“老鄉”日意格的腳步,收集到遺落在法國的船政史料,他打開了一段船政文化塵封在法國的歷史,重新串聯起了中法之間的“船政記憶”。
6日,法國友人魏延年第10次來到熟悉的馬尾,這一次他帶來了日意格古堡內的一批珍藏書籍和照片影印資料,這些封存了百年的珍貴史料有些是首次公諸于世,今年底,它們將在船政學堂內展出,揭開更多關于日意格與他的中國朋友們相處的記憶。40多年來,魏延年一步步走近日意格,被他感動,受他鼓舞,為他延續著一名法國人的“中國夢”……
遠在中國的一座精致學堂
今年72歲的魏延年退休前是法國核能專家,長期在臺灣工作,太太是臺北人。
1944年,魏延年出生于法國的一個港口小鎮,他形容那是個巴掌大的地方,困不住總想走出去看看的他。當時在巴黎,他所能報考的大學只有7所,魏延年最終選擇去東方語言學院學習中文。
1964年,他開始學習中文,研讀中國歷史,也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在日意格寫的《太平戰爭的日記》中,認識了一座精致的現代化學堂,我很好奇這個大洋彼岸的船政學堂究竟是什么模樣,為什么法國人會在那里教書?這種好奇是一種緣分,但遺憾的是很少有法國人對此感興趣。”
1975年,魏延年為了研究20世紀的文學歷史資料,一邊在巴黎大學教中國歷史,一邊成立了一家讀書館,在讀書館里他結識了一名賣亞洲書籍的老店長——布朗先生。原來,布朗先生的祖父正是當時在船政學堂教授英語的老師,這對“忘年交”時常在讀書館里討論素未謀面的船政學堂。
魏延年了解得越來越多——1866年的馬尾,一片泥灘上,日意格參與設計和建設了馬尾造船廠,在當時的馬尾造船廠旁邊,同時建起了一座后來影響中國近代史的新式學校——船政學堂,日意格帶著50多名法國工程師、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馬尾造船廠、船政學堂的建設和教學中。
有一天,布朗先生打來電話:“我這里有一件東西你肯定感興趣。”當魏延年到達書店時,出現在他面前的恰是1866年正在建設中的船政學堂老照片。“那份欣喜至今仍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就像是見著了夢里的初戀情人!”魏延年回憶道。
雖然沒有親眼目睹那段歷史,但是魏延年的心緒已經被牽引著來到馬尾。泛黃的老照片,像一只神奇的木箱,收納著過去的人與故事。這些得以存留下的老照片背后,到底演繹著一段怎樣的故事?魏延年不禁為之動容。
馬尾造船廠里遇知音
1975年起,魏延年便開始專程四處奔波,收集有關日意格以及福建船政的資料,“去福建看看船政學堂”的夢想從沒放下過。
2006年,魏延年來到了福州,他與友人杜立言談起了心中的那座學堂和造船廠,當時,距離福建船政創辦140周年還有1個月的時間。“不如現在就去找找?”杜立言的提議讓魏延年欣喜不已,2人帶上一批從法國收集到的老照片馬上出發。這一次,魏延年沒有失望。
“第一次站在百年船廠的門口,除了震撼還有許多感動,挪不動步子。”魏延年說,時任馬尾造船廠黨辦主任的林櫻堯接待了他們,兩名為船政文化研究付出了半生心血的中法學者相見恨晚。
林櫻堯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在三樓小會議室桌面上,魏先生把照片一張張排開,僅是瞥了一眼,我的心臟就快速跳動起來。在眾多照片中,有不少是我第一次見到的船政早期廠區基建、新船制造、馬江海戰后的情形和馬尾地貌的照片。照片極為精致,清晰地再現了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的狀況。”
林櫻堯告訴記者,發端于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造船工業曾留下不少文獻資料,但圖片并不多見,而早期木刻船建造階段的生產照片,更是鮮見。“魏先生帶來的照片反映了船政的早期建設和船舶建造,對于研究近代中國的造船史、海軍史、科技史都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甚至是填補了圖片資料的空白。”
端詳著魏延年帶來的老照片,林櫻堯心動不已,他委婉地向魏延年表示,希望能得到這些照片。但魏延年有另一番考慮,他認為帶來的照片質量不高,待回到臺灣后整理出更清晰的照片,3天后再將所需的照片通過電子郵箱發來。
“真的會如期收到夢寐以求的照片嗎?”林櫻堯笑言,心里卻有一種得而復失的悵惘。6天過去了,郵箱里果然空空如也。正當他感到失望之際,杜立言打來一通電話,說魏延年將于第二天傍晚帶著已經制作好并放大的照片從臺北飛來馬尾。
原來,回到臺北后,魏延年考慮到通過郵件傳來的照片清晰度不夠,于是他請人用數碼高保真還原技術對照片進行重新制作,一共25幅。令林櫻堯更加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份贈送協議。
這份協議書提出兩點:一是要求這些照片放在船政輪機廠長期展示,二是版權歸魏延年先生所有。林櫻堯解釋,魏延年之所以這么決定,是擔心輾轉翻印,照片的質量下降,“我非常感動,他是個令人欽佩的‘無私奉獻’的法國友人。”
“中國夢”在延續
這次見面后,魏延年回到了法國。他想到——尋找日意格的后人。
魏延年來到法國國家檔案館翻閱通訊錄,然而他發現在法國以日意格為姓氏的人非常多,一時無從下手。但他轉念一想,日意格夫人的姓氏卻很少見,整本通訊錄里只有5人。2011年,他分別給這5個家庭寄去信件,而后靜待佳音。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數天后,他收到一封來自古欣夫人的回信,她正是日意格夫人的后人。
魏延年受邀來到古欣夫人的家中,“她家中掛著3米多高的日意格全身油畫像,畫中的日意格身穿西式軍服,外披慈禧太后賞賜的黃馬褂。”那天,不少日意格的后裔也聞訊趕來,聽魏延年講述日意格與福建船政的故事,觀看魏延年帶去的馬尾船政古跡照片。看到有人研究先輩,這個原本不大聯系的家族,后來也變得頻繁互動了起來。
聽說先輩參與創辦的福建船政,至今仍保留著大量古跡,而且仍在大批生產先進的巨輪,日意格的后人個個心馳神往,古欣夫人說:“我們從此有了一個夢:到馬尾去!”
讓魏延年高興的是,這次互動后,日意格的家族帶領魏延年參觀了古堡,并拿出了一只年代久遠的行李箱,里面裝滿了船政時期的珍貴照片和資料,還有日意格相關福州、馬尾的回憶。
7日,魏延年將帶來的資料留在馬尾,只身飛回臺北。“我相信,在那個年代,日意格有一個‘中國夢’,那就是幫助左宗棠建立起遠東第一支海軍,培養一批優秀的船政學子;而現在,我循著日意格的腳步走來,與其說延續他的‘中國夢’,不如說我是單純地想讓日意格被更多人知曉和了解,讓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友誼更加久遠和深刻……”魏延年臨行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