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造船廠里遇知音 1975年起,魏延年便開始專程四處奔波,收集有關日意格以及福建船政的資料,“去福建看看船政學堂”的夢想從沒放下過。 2006年,魏延年來到了福州,他與友人杜立言談起了心中的那座學堂和造船廠,當時,距離福建船政創辦140周年還有1個月的時間。“不如現在就去找找?”杜立言的提議讓魏延年欣喜不已,2人帶上一批從法國收集到的老照片馬上出發。這一次,魏延年沒有失望。 “第一次站在百年船廠的門口,除了震撼還有許多感動,挪不動步子。”魏延年說,時任馬尾造船廠黨辦主任的林櫻堯接待了他們,兩名為船政文化研究付出了半生心血的中法學者相見恨晚。 林櫻堯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在三樓小會議室桌面上,魏先生把照片一張張排開,僅是瞥了一眼,我的心臟就快速跳動起來。在眾多照片中,有不少是我第一次見到的船政早期廠區基建、新船制造、馬江海戰后的情形和馬尾地貌的照片。照片極為精致,清晰地再現了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的狀況。” 林櫻堯告訴記者,發端于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造船工業曾留下不少文獻資料,但圖片并不多見,而早期木刻船建造階段的生產照片,更是鮮見。“魏先生帶來的照片反映了船政的早期建設和船舶建造,對于研究近代中國的造船史、海軍史、科技史都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甚至是填補了圖片資料的空白。” 端詳著魏延年帶來的老照片,林櫻堯心動不已,他委婉地向魏延年表示,希望能得到這些照片。但魏延年有另一番考慮,他認為帶來的照片質量不高,待回到臺灣后整理出更清晰的照片,3天后再將所需的照片通過電子郵箱發來。 “真的會如期收到夢寐以求的照片嗎?”林櫻堯笑言,心里卻有一種得而復失的悵惘。6天過去了,郵箱里果然空空如也。正當他感到失望之際,杜立言打來一通電話,說魏延年將于第二天傍晚帶著已經制作好并放大的照片從臺北飛來馬尾。 原來,回到臺北后,魏延年考慮到通過郵件傳來的照片清晰度不夠,于是他請人用數碼高保真還原技術對照片進行重新制作,一共25幅。令林櫻堯更加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份贈送協議。 這份協議書提出兩點:一是要求這些照片放在船政輪機廠長期展示,二是版權歸魏延年先生所有。林櫻堯解釋,魏延年之所以這么決定,是擔心輾轉翻印,照片的質量下降,“我非常感動,他是個令人欽佩的‘無私奉獻’的法國友人。” |
相關閱讀:
- [ 05-11]以改革創新精神譜寫“中國夢”的文化篇章
- [ 05-11]實現中國夢不能丟掉“老祖宗”
- [ 05-07]中青網評:網界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 [ 05-05]奮斗看齊:以青春之我 將中國夢高高托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