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福州一農(nóng)民生病急需“熊貓血”,恰巧穆藹仁的血型符合。穆藹仁獻血后,農(nóng)民送給他一只雞表示感謝 (彼得/供圖)
東南網(wǎng)4月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劉世泉)臨近清明,美國人彼得帶著妻子再次來到福州。與之前行程匆匆不同的是,這一次,彼得夫妻有著較多的時間一起探尋記憶中一幕幕的“福州印象”。小時候看到的幻燈片中的場景,與現(xiàn)實景象不斷融合。彼得尋跡福州,緣于父親——穆藹仁在福建的種種經(jīng)歷。穆藹仁曾在順昌英華中學、福建協(xié)和大學(福建師大前身)任教,并在抗日時期作為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的一名中尉來閩幫助抗戰(zhàn)。而在過世之前,穆藹仁立下遺囑:骨灰要撒入閩江。
大洋彼岸結(jié)緣深夜摸黑入閩
如今,68歲的彼得已從上海一家企業(yè)退休。
他說,在遇到陳芝美(時任順昌英華中學教務長)之前,父親穆藹仁對中國并無太多的印象。1940年,陳芝美前往美國招老師,恰巧住在穆藹仁家中,經(jīng)過多日交流,父親對中國有了初步印象。陳芝美回國前,向穆藹仁拋出橄欖枝,希望他來校任教。“后面我父親便答應下來,我爺爺也贊同我父親的決定。”
當年,日本人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穆藹仁來閩也經(jīng)歷了一番波折。“當時,我父親先是作為交換生到日本,要回國時,他獨自乘坐去香港的船前往中國內(nèi)地。”彼得說,當時船長知道很多船員的目的地并非香港,便深夜在寧德霞浦靠岸,穆藹仁也在此摸黑入閩。
上岸后,穆藹仁因水土不服嚴重腹瀉,幸好同船的英華中學校友一路照料到福州。康復后,穆藹仁沿閩江逆流而上,輾轉(zhuǎn)南平換船,終抵順昌洋口。1941年6月,穆藹仁結(jié)束了英華中學的任教生涯回國。
再次來閩經(jīng)歷日軍戰(zhàn)機圍堵
1945年,穆藹仁再次來閩,此時,他已是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的一名中尉。這次入閩,他經(jīng)歷了一次空中驚魂。
當時,穆藹仁被派遣到廈門前沿搜集情報,當飛機進入福建上空日軍占領區(qū)時,3架日軍戰(zhàn)機圍追堵截穆藹仁乘坐的運輸機。幸好駕駛員機智,借助云層甩掉了日機,安全降落在飛虎隊建甌基地。在華期間,穆
藹仁利用自己粗通日語的特長,在汕頭審訊了兩名日軍戰(zhàn)俘,把情報發(fā)回總部。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穆藹仁結(jié)束了軍旅生涯回國。
1947年9月,穆藹仁帶著妻子再次來到福建,并在福建協(xié)和大學任教。穆藹仁的第二個兒子彼得也于次年在福州出生,這份濃郁的情誼傳到了下一代。1949年,穆藹仁全家回到美國。之后,他不時來到福州。2004年到2005年,已是耄耋之年的穆藹仁在福建武夷學院任教,每星期需批改一百多張卷子。
骨灰撒入閩江后輩尋跡福州
“2005年,我父親去世,當時他立下遺囑:骨灰要撒到閩江。”彼得說,由于情感的不舍和時間的關系,他直到去年9月才把穆藹仁的骨灰?guī)У礁V荩诮夥糯髽蚋?/p>
近撒入閩江。“由于父親的關系,我一家都在中國工作、生活,我也想找個時間尋找下父親當年的足跡。”
彼得說,父親在福建期間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還曾在鼓嶺買了一套房子。“小時候,父親就會用幻燈片把照片放給我們看,也會跟我們說‘我們有個家,在ku?liang’。”彼得說,由于沒有相關證件,當年買的房子無從尋起,但這不會減少他對福州的喜愛。“我們也去了英華中學等地方,現(xiàn)實景象和幻燈片中的場景慢慢對上了。”
受穆藹仁和彼得影響,彼得的妻子Elyn也對福州情有獨鐘。這段時間,Elyn一直致力于鼓嶺的英文宣傳。她正撰寫一本鼓嶺英文導游冊,想讓更多外國游客了解鼓嶺。“我們一家現(xiàn)在都在上海生活,我的兩個孩子的中文名分別叫‘愛中’和‘愛華’,我們喜歡這個地方。”Elyn說。
相關新聞:
美國夫婦來榕追思故人 去年將父親骨灰撒向閩江

福州新聞網(wǎng)4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柯競文/攝)清明前夕,鼓嶺旅游度假區(qū)來了一對特別的客人——來自美國的彼得(Peter)和言靈(Elyn)夫婦。這是繼去年為了完成父親穆藹仁的遺愿,將其骨灰撒向閩江后,他們再次回到福州。這一次,除了追思故人,他們更希望成為鼓嶺的“推介人”,為鼓嶺制作網(wǎng)站和旅游手冊,讓世界知道“Kuliang”這個美麗的地方。昨日,彼得夫婦用流利的中文向記者講述了他們一家與福州的不解情緣。
曾任飛虎隊員的父親
多次來閩
“父親到過中國很多地方,唯獨對福州念念不忘。”彼得說,父親穆藹仁生前常常會把他在福州拍的照片制成幻燈片,放給家里人看,“那時我就知道我們還有個家在鼓嶺,也期待有一天父親能夠帶我們一起去看看”。
往事要追溯到1940年,年僅19歲的穆藹仁從美國加州大學畢業(yè)后,應邀到福建順昌英華中學教書。在順昌洋口一年的教書經(jīng)歷,讓穆藹仁對中國產(chǎn)生了深厚的情感。1945年,穆藹仁作為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的中尉,被派遣到廈門前沿收集情報。抗戰(zhàn)勝利后,穆藹仁退役并轉(zhuǎn)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國際關系碩士學位,毫無意外,他將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國。
“1947年,父親帶著母親和我哥哥回到福州,在福建協(xié)和大學(福建師大前身)任教。次年5月,我在福州出生。”彼得說,1948年7月,他們一家四口來到鼓嶺避暑,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遺憾的是,1949年我們一家因工作原因離開了福州”。
當時,穆藹仁還在鼓嶺購置了一棟快坍塌的別墅,想修繕起來作為日后避暑之用。從彼得向記者展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站在別墅窗前就能遙望美麗的閩江。
父親遺愿
是將骨灰撒向閩江
“父親喜歡福州,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因為這里的百姓淳樸、熱情。”昨日下午,彼得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穆藹仁提著一只雞站在船頭的有趣照片。那是在1948年,福州當?shù)匾幻r(nóng)民因病急需“熊貓血”,穆藹仁知道后義不容辭為他獻血。病好后,這名農(nóng)民向穆藹仁送了一只雞表示感謝。
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彼得對中國一直充滿感情。1988年,他終于獲得來中國工作的機會,從此他和妻子言靈長居中國。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一對女兒也在中國長大,取名為愛中和愛華。2004年,穆藹仁再次應邀來到武夷學院擔任英語教師,一年后返回美國。2005年12月,85歲的穆藹仁因病去世,而他最大的遺愿就是希望能將骨灰撒在閩江。
去年9月底,彼得夫婦終于來到福州。他們在福州小伙薛紀天的熱心幫助下,一一走訪了父親工作、生活的協(xié)和大學和鼓嶺,并將父親的部分骨灰撒在了閩江近解放大橋旁。“我們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遺愿。”言靈說,明天就是清明節(jié),他們將前往解放大橋的閩江邊追思故人。
義務建網(wǎng)站
向國外游客推介福州
“除了完成父親的心愿,更重要的是,我們終于找到了鼓嶺。”言靈說,過去父親只知道“Kuliang”,而地圖上卻搜索不到這個地方。“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尤其是那棵‘柳杉王’讓人驚嘆不已,讓人一下就愛上了這里。”
彼得說,去年匆匆一別,來不及細看福州這座城市。這一次,他們除了走訪協(xié)和大學、英華中學,還特地決定在鼓嶺待一周。“在國外,大家都不知道‘Kuliang’是哪兒,我們決定要為鼓嶺建一個網(wǎng)站,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鼓嶺,喜歡上這個地方。”
“我們居住的‘傍杉霧居’(Green Forest Hotel)在鼓嶺旅游度假區(qū),這里群山環(huán)繞,我們十分享受這里安靜的度假時光,尤其是當?shù)氐奶厣朗沉钊嘶匚稛o窮,從酒店的陽臺上可以眺望遠方層巒疊嶂的山色風光……”昨日,言靈在國外知名旅游網(wǎng)站TripAdvisor上寫下了對鼓嶺民宿的推薦。“我們希望把鼓嶺的酒店、景區(qū)等都放在國外的網(wǎng)站上,方便外國游客前來游玩。”目前,言靈正著手撰寫鼓嶺旅游手冊,未來將放在游客服務中心內(nèi),為更多外國游客推介鼓嶺、宣傳福州。
千年柳杉王,將再次見證這個美國家庭與福州的不了情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