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傳統竹編喜籮技藝申請市級非遺 編花靠記憶
2016-02-23 15:55:31?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福州新聞網2月23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吳康樂 通訊員 黃燕云 歐有志 文/攝)2月20日、21日在花海公園舉行的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上,代表長樂市的傳統竹編喜籮讓人眼前一亮,這項技藝的傳承人是長樂吳航街道東關村的李紹龍。 李紹龍在東關村專門開了一家傳統竹編喜籮作坊。他透露,春節這段時間,他們一直忙著給這項手工技藝申請福州市級非遺。 民間視喜籮為吉祥物,又叫福籮、紅籮,屬于福州地區傳統竹編實用品和工藝品,福州方言“籮”與“老”諧音,有穩重、老成、長久之意,故在各種喜慶場合,經常把喜籮當作器具或禮品。 在李紹龍的作坊里,他隨便從陳列架上拿起一個5件套,告訴記者這個寓意五代同堂,講究的人家辦喜事時會用到這樣的一套喜籮。現在還有很多人購買小喜籮用于裝水果、糖果、堅果等,過年時擺在家中既喜慶又好看。 作坊內的老師傅黃鏗旺擁有50多年制作喜籮的經驗,選竹、破竹、編花、捆邊、串邊、上漆……喜籮的制作工序要20多道。每一道工序,黃鏗旺都一絲不茍。 編喜籮先要將斷好的竹子破開,刮除竹節間的凸痕,用刮刀將竹篾刮薄,薄到0.2毫米方能使用。 接下來就是坯的制作過程,這是竹編喜籮最復雜也最講究的一環,坯最后呈現出喜籮上面的花樣。李紹龍介紹,編花要把竹篾按經緯編制。 編花無法打草稿,錯一步就必須拆了再編,完全靠記憶和熟練。 喜籮分三層,第一層是坯,第二層是套,最外面的是眼,坯、套、眼都編好后,要按尺寸裁剪好,將三層套在一起,用邊甲固定好。邊甲的外層用竹青,里層用竹黃。然后壓實整平,再用藤條捆邊,捆完邊用竹篾串邊。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漆。喜籮上漆要上5道,第一道紅漆必須稀、薄、透、勻。第二道則是將紅漆與黑漆按比例混合,呈暗紅色,將喜籮刷均勻,接下來還要刷三道漆。上過這5道漆的喜籮不會褪色,使用時間長了依然亮麗。 |
相關閱讀:
- [ 02-21]國家級非遺山西太原鬧元宵
- [ 02-21]百項非遺鬧元宵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開幕
- [ 02-19]文化部:非遺研培計劃不是對非遺項目的大規模改造
- [ 02-19]揚州非遺元素首次亮相“蘇臺燈會”
- [ 02-17]大籠甜粿制作技藝擬申省級非遺 習俗已有近500年歷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