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新聞網2月1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組文/攝)福州新區是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先行區、核心區、示范區,是福州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戰略支撐點。去年8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福州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福州發展再添動力引擎。在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加快福州新區建設成為委員關注的焦點。
新區開發建設
取得可喜進展
福州新區戰略確定以來,已完成了《福州新區發展規劃研究》和10個專項課題等編制,并啟動了福州新區總體規劃等20多個新區專項規劃和課題的研究編制。在加快推動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建設方面,研究出臺了新區建設《行動計劃》,明確了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產業發展、機制體制改革創新等六大行動。
在2014年推動實施300項新區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54億元的基礎上,2015年又安排了336項新區重點項目,以確保完成年度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并全面加快推動倉山三江口片區(含自貿區)、馬尾快安和瑯岐島等重點區域開發建設。
同時,成立了福州新區開放開發體制改革專項小組,研究出臺《福州新區開放開發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建立新區項目融資、銀企對接長效機制,設立福州新區重點項目服務窗口,做好企業融資、項目前期報批等方面的服務。
有委員提出,新區開發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新區建設中也將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例如,區域獨特優勢發揮不足,榕臺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在借僑引資上,由于沒有出臺專門政策,又缺少有效運作機制,吸引華僑到新區投資創業的成效不夠明顯。
再如,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傳統產業多數還比較低端,高新技術企業比重偏低;龍頭企業帶動效應不強;服務業比重較低;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偏慢,特別是缺乏龍頭項目,能有效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項目仍比較少。此外,福州與一些沿海城市相比,開放程度依然偏低,體制壁壘有待破解。
發揮獨特優勢
深化兩岸合作
對此,林治良委員代表民盟福州市委會建議,發揮獨特優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加快兩岸直接往來樞紐建設,大力推進新區與平潭的基礎設施對接,加快福州到平潭的高速公路、鐵路、跨海大橋建設,構建一體化的陸路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和集疏運網絡建設,利用福州港區位優勢,推進與臺灣等地港口之間的對接,強化對臺港口貿易集散服務功能,將福州港打造成連接東盟、臺灣和內陸的區域性國際航運樞紐;構建完善的空港對接機制,加強空港客貨運合作,探索空陸海聯運模式,打造最便捷高效的對臺綜合通道。
林治良委員說,福州新區是目前全國新區中唯一涵蓋自由貿易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兩岸經濟合作示范區的新區,因此要加快開放開發,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此外,要建立高效運行的對外開放服務體系。借鑒上海自貿區的經驗,開展負面清單管理和準入前國民待遇試點,率先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跨境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同時,深化涉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減少政府事先審批事項,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完善對包括加工貿易在內的貨物進出口監管。
“新區建設中要著力推動產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主導產業跨越發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規模發展,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全力打造產業升級版。”林治良委員建議,著力推進產業轉型,構建富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生態福地
享受綠色福利
“建議把生態、低碳、綠色、循環、節約等理念貫穿于新區規劃建設全過程,加快經濟綠色轉型,讓群眾享受更多綠色福利。”林治良委員提出,打造產業生態文明,構筑綠色生態經濟體系,堅持把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制定實施循環經濟扶持政策。
一方面,推動以先進制造業、高端臨港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新型海灣循環經濟園區,打造海峽西岸生態綠色發展示范區;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濱海休閑生態產業,依托濱海大通道,挖掘旅游資源和海洋資源,構筑沿海岸生態旅游帶。結合平潭示范區特殊政策屬性及對接臺灣優勢,以及瑯岐島優越的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打造閩東北新的海島生態旅游目的地和濱海旅游線路。
推進美麗新區建設,營造舒適人居環境。要完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沿江沿海以及城市快速通道、主要干道、重要節點及高速鐵路沿線的綠化美化和生態景觀建設,加強城市綠道與慢行系統建設,打造“顯山露水、宜業宜居”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城市。
同時,以基礎信息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推動綠色技術在新區生產生活領域的應用,逐步完善綠色服務體系,提升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林治良委員還建議全方位建設智慧低碳新區,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探索新型城鎮化模式。他還建議以馬尾新城建設為契機,積極申請綠色生態城區示范建設,推廣綠色建筑,建設綠色社區,倡導綠色生活。
再次修編地鐵規劃
增加新區交通網絡
市政協委員、福州市城市地鐵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潘紅衛提交的《福州新區軌道交通建設及產業發展思路》的提案提出,隨著福州新區的成立,軌道交通無論作為基礎建設還是產業經濟,都非常吻合福州新區的總體目標,軌道交通應起到骨干作用。
潘紅衛提出,目前的福州市軌道交通網規劃(2012年修編)存在對新區發展結合較少的缺陷,建議邀請有城市規劃及軌道交通雙重資質的單位對福州市軌道交通網規劃進行再次修編,特別應增加福州新區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如增加2號線延伸線、調整及延長7號線、新增9號線支線、新增10號線或11號線及支線等。這樣可與福莆寧城際軌道構成服務福州新區的新的軌道交通網絡,與溫福鐵路、福廈鐵路、福平鐵路以及即將建設的福廈高鐵共同服務東南沿海重要產業基地,響應“一帶一路”戰略號召,積極推動福州新區發展。
“福州新區位于海邊,可利用這種地理優勢將軌道交通做成載客且旅游觀光的新型運載工具,如可使用無人駕駛的APM軌道交通、直線電機等。”潘紅衛說。
APM系統是一種在歐洲運用成熟,無人自動駕駛、立體交叉、具有極高技術含量的城市軌道交通制式。根據市場信息,西門子欲將APM全球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從法國遷移至中國,并有強烈意向落戶福州,建議福州市積極爭取落地,以市場換產業,通過西門子APM總部經濟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全面發展,將軌道交通產業作為新區支撐產業之一,覆蓋全國,輻射東南亞,遠期銷往歐洲、美洲等地。
引僑資投資公用事業
福州是重點僑鄉,海外鄉親總人數超過300萬人,擁有大量的資金。致公黨福州市委會建議,進一步挖掘福州僑海資源潛力,鼓勵和引導僑海資本進入福州新區公用事業。
致公黨福州市委會提出,應逐步拓寬僑海資本的投資領域,鼓勵僑海資本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進入城鎮供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環衛保潔、垃圾清運、道路、橋梁、園林綠化等公用事業領域的運營和養護,逐步提高政府采購僑資公用事業企業產品、工程和服務的比例。
可在福州新區具有盈利前景的大型項目開發時,引導大型僑海企業主動配套投資公用事業項目。建議借鑒融僑集團在開發融僑錦江項目時投資建設閩江公園北園成功經驗,引導大型僑海企業與中心城區名校和大醫院結對子,配套建設學校、醫院,同時協助政府建設好各類市政公用設施,快速形成宜居宜業的大型社區。
通過“引鳳筑巢”吸引僑海人士自帶資金完善工業區公用事業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建議推廣全國第一個村級僑辦工業村福清洪寬工業村的成功經驗,引導更多的有實力的僑海人士與當地政府聯合出資,以市場運作方式設立新型工業園區,共同投資建設完善各類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
發展新區冷鏈物流業
水產業一直是福州市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福州市對臺小額貿易進出口也以農水產品和冰鮮產品為主,冷鏈物流是保證此類商品質量和減少商品損耗的關鍵一環。目前新區冷鏈物流業發展滯后,造成農魚產品在儲存、運輸、配送等環節的損耗率居高不下,比發達國家高出20%以上,為此,民進福州市委會建議在新區建設中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冷鏈物流業在新區發展,共同構建兩岸冷鏈物流業網絡,從而推動新區海洋捕撈業、水產養殖業等相關產業發展。
民進福州市委會提出,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新區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對新區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全面調查,例如新區冷鏈物流業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規模及企業經營現狀等,從而科學制定出新區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其次,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推動新區冷鏈物流業快速發展。
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對接、構建榕臺一體化冷鏈物流業。積極尋求與臺灣進行有關項目合作,建設現代化農水產品集散、加工與配送中心,吸引臺灣冷鏈物流服務配套企業入駐,構建一體化物流供應鏈。臺灣在冷鏈物流標準制定、系統管理、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公共信息平臺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們可借鑒臺灣先進經驗,兩岸相關部門可共同協商,展開對接,共同構建兩岸冷鏈物流網絡,制定農產品包裝、儲存標準和相應的統一規范、管理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