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月30日電題:福建平潭:逆勢而攀登 向海而致遠
新華社記者郭奔勝、李慧穎、王成
又到一年開局時,作為全國唯一的綜合實驗區疊加自貿試驗區,福建平潭如何再謀改革新篇,如何保持發展后勁,需要交出一份不負眾望的答卷。記者日前走訪這座東臨臺灣海峽、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的島嶼,深切地感受這里改革的溫度、探索的銳度和開放的廣度。
在平潭,一幅新年畫卷正徐徐展開。
呼之欲出的改革3.0版
平潭的改革任務是與生俱來的。早在四年前,國家批復的實驗區發展規劃中就明確要求,平潭要做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示范區。
領下“國家任務書”的平潭,改革之路走到哪里了呢?
擺放在平潭行政服務中心進門處關于“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2.0版”的兩塊展板,清晰地記錄著平潭改革的歷程。對平潭來說,這是兩張最為寶貴的“名片”。
站在展板前,實驗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卓華彬已記不清多少次介紹情況了,但每一次講述他都覺得還是那么新鮮。
從商事制度的證照統發到一照一碼,再從投資體制改革的1.0版到2.0版,平潭的改革始終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去年4月自貿區掛牌后,雙區疊加帶來“雙核”驅動,平潭的改革節奏更快、方向更明。
在卓華彬看來,投資體制改革的2.0版還有很多任務需要完成。他說,今年要推動審批流程智能化,利用數學模型測算,提出審批參考意見,進一步壓縮規劃審批的時限。
有改革2.0版的勇氣,就必然有將改革推向3.0版的膽識和魄力。
平潭新一輪改革既有立足現有領域“打深井”的任務,又有拓點及面的行動。建立公共服務資源交易大平臺,就是2016年平潭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
改革難,但平潭不怕難。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現“三級跳”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創造了審批時限最短、辦理環節最簡、前置條件最少的三個“全國之最”,這就是平潭迎難而上最生動的例證。
證照改革難,投資體制改革更為復雜,但平潭也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把投資體制改革推到2.0版:147項審批事項合并壓縮為26項,精簡申請材料90%以上,審批時間從256天壓縮到最少60天。
行政審批要精簡、精簡、再精簡,投資體制要便利、便利、再便利。平潭改革始終扭住這個“牛鼻子”。
變互為前置審批為并聯審批,大幅合并審批事項;實行“超時默認”,杜絕推諉扯皮;同一審批系統同步操作辦理,實施標準化流程……這些已落地的改革舉措大大釋放了發展紅利。
自去年5月全國首張“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在平潭發出以來,當地新增企業5097戶,新增注冊資本968億元。
1.1萬公里的開放跨度
平潭雖小,但開放半徑很大。打造閩臺合作的窗口、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這是綜合實驗區肩負的又一國家使命。
歲末年初,“臺平歐”這個新詞匯,在平潭越來越多地被提及。據當地人介紹,“臺平歐”實際上是一班橫貫亞歐大陸的海鐵聯運列車。
“從臺灣到平潭澳前碼頭,再從福州江陰港裝貨上火車,經由新疆阿拉山口出關,穿過歐洲大陸,最終抵達德國漢堡,行程超過1.1萬公里。”在平潭海關二線卡口工作區,業務一科科長馮小兵聊起“臺平歐”滔滔不絕。
憑借這條專線,平潭通過若干國內合作陸港和出境口岸,可輻射國內約20個省份、中西亞約10個國家、歐洲28個國家,成為21世紀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銜接點,對外開放觸角不斷延伸。
“臺平歐”列車已完成首發,但平潭并不滿足于僅此一趟的風景,正積極向有關部門申請常態化運營,力求把“臺平歐”打造成開放新“熱線”。
平潭開放的格局不僅體現為“臺平歐”,跨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也讓平潭搭上了擴大開放的快車道。
目前平潭已形成三條保稅物流通道,即經由福州長樂機場轉關的歐洲通道、由福州江陰港轉關的東南亞通道、經由澳前碼頭的兩岸通道。提供清關與倉儲服務的跨境通公司負責人阮義彬說,目前歐洲通道的商品占跨境電商業務量達八成以上,平潭擴大開放的效應越發凸顯。
更大范圍的對外開放,催生了平潭大物流、大通關格局的加速形成:多層次的海陸空聯運物流網絡初具規模;全島封關運作以來,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行關檢合作“三個一”模式等舉措密集落地。
靈活的政策和獨特的通道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境外投資者的青睞,一批來自新加坡、加拿大、南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紛紛落戶平潭。
談到2016年的開放重點,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程錦龍說,平潭正以“使命必達”的決心,加快“兩個窗口”建設,真正站到國家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不圖面子的發展定位
海峽西岸科學發展的先導區,這是平潭人為之奮斗的最大愿景。
不到50萬人口、300多平方公里的腹地,開放開發起步晚、底子薄,對平潭來說,曾經欠發達的海島,要走好發展的每一步,都殊為不易。
即便是面臨著巨大壓力,平潭也拒絕“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在做好改革與開放兩篇大文章中,堅持生態、低碳的開發原則。
剛剛出爐的平潭綜合實驗區年度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經濟增速達11.6%,依然領跑福建全省,但與開發之初高達17%的增速相比,平潭似乎“慢”了下來。
平潭并不回避自己面臨的困難。《年度工作報告》指出了發展的短板:經濟總量總體偏小,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對經濟拉動效益不明顯;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任重道遠……
但平潭不以速度論英雄。在平潭人看來,發展目標并不是建設一個經濟意義上的開發區,其檢驗標準也不是企業數量多少,而是在這里結出了多少可復制推廣的創新果實。
面向“十三五”,平潭的產業定位清晰而堅定:圍繞電子信息、物流保稅、現代服務、文創旅游、海洋等產業加快發展轉型升級。
生機勃勃的跨境電商產業就是平潭轉型發展的鮮活實踐。
“業務增長得太快,上個月都爆倉了。”26日,金井碼頭監管倉庫前人來車往,倉庫負責人楊建鋒一邊忙著打印物流單一邊對記者說。
在記者來訪的前一天,福建跨境通電子商務公司業務量達到了開業以來的最高值2970單。介紹公司運營情況時,負責人阮義彬難掩興奮:“去年7月開始常態化運作,從剛開始的每天200單,到現在每天2000多單,半年內翻了十倍。”
在平潭,跨境電商、保稅物流、創客餐廳等“新業態”、“新名詞”,每隔幾個月就會冒出來。截至目前,231家金融類企業落戶、33家總部型企業入駐,兩岸業界聯手打造的高新技術產業新城即將破土,以“平潭藍”為名片的國際旅游島建設蓄勢待發。
隆冬嚴寒,海風獵獵,但平潭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卻逆勢而攀登,向海而致遠。腳踏實地地推進改革,鍥而不舍地探索奮進,平潭人新年開局就走穩了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