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1月2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熙慧/文包華/圖)“兩座緊臨閩江的山上,分布著完整的炮臺群。”連日來,福州馬尾瑯岐鎮鳳窩村村民奔走相告,在村后金牌山、煙臺山巔,清理出被泥土覆蓋七十多年的六個明清時期古炮臺群。
炮臺群規模大
記者來到瑯岐島的金牌碼頭,從山下可看到,山上茂盛的植被已被清理,炮臺的模樣初步顯現出來。
瑯岐文史專家楊東漢先生告訴記者,碼頭后面的山上一直都傳說有炮臺,但是這里常年植被茂盛,很少有人上去。前段時間瑯岐修環島路從這兩座山附近經過,村民擔心炮臺被破壞,專門上山查看并清理了雜草,沒想到上面露出來坑道、戰壕等。記者看到,清理出的古炮臺是露天炮臺,也叫明炮臺,其大小低于地平面,三合土結構,條石基礎,炮位均深1.5米左右,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10~13米。炮臺由于歷經戰爭創傷,有的已殘缺不全,有的仍保留較好。炮臺不只一個,山上、山下均有分布,為炮臺群。山上還分布著營房、彈藥庫、坑道、戰壕等殘存的遺跡。在炮臺群附近的山坳,還發現多臺清代鎮守炮臺的陣亡、病故官兵墓。

閩江沿線炮臺應加以保護
昨日,記者從省文物局了解到,閩江沿線炮臺分布范圍從入海口延伸到倉山林浦村內,保留著大大小小十多座炮臺,在全國來看,都是極為罕見的。這些炮臺中有些狀況較好,有些保存狀況堪憂。
據了解,文物專家已經前往金牌山、煙臺山考察,認為這一次村民整理出的炮臺群非常珍貴,是閩江沿線保留下來規模最大的一處防御工事,為研究瑯岐島文物和閩江口要塞提供實物資料,應好好加以保護。
省文物局對閩江沿線炮臺進行調查,計劃將現留存的炮臺進行整體規劃,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進一步保護好這處文化遺產。

目前,瑯岐鳳窩村委會正在發動村民順著金牌山古道,修建一條通往炮臺群的盤山公路,并計劃籌措資金在文物部門指導下,就古炮臺群、營房、戰壕、坑道、兩處演兵場等古跡進行維護修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