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搓米時話團圓 是傳承,更是游子思鄉情結
2015-12-23 07:59:26?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福州新聞網12月2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柯競)冬至,在福州也被俗稱為“冬節”、“團圓節”,昨日的榕城,家家戶戶彌漫著米時、豆粉、花生粉的香氣。搓米時,擺上“土人仔”和福橘,祭拜供奉祖先……如今有些民俗正逐漸淡去,但在許多游子眼中,米時也是獨屬于家鄉的一份冬至情結。 冬至前一晚,市民何小姐在母親的指導下完成了米時的制作。親自揉糯米團,搓出一個個丸子,制作由黃豆粉、碎花生、白糖、芝麻等混合而成的蘸料,這不僅讓何小姐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氛圍,也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傳承。“媽媽告訴我,制作米時的時候,桌上擺放的東西也十分講究。要擺上紅色的福橘,放上十雙紅紙條腰封的筷子,還有生姜和紅糖,這些都具有吉祥的寓意,象征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甜蜜。”何小姐說,擺盤上漂亮的“三春”裝飾物,就是外婆十多年前傳給母親的,品嘗滋味甜蜜的米時,同時也品味濃濃的親情。 “過去福州過冬至很隆重,出嫁的女兒還要在冬至前晚將做好的米時帶回娘家,以示孝順。”年近九旬的“老福州”陳士雄老人回憶道,每年冬至前,他都要到洋頭口附近的店鋪去買“土人囝”,也就是“回進寶”。“那時洋頭口附近有近20家專門制作‘土人囝’的店鋪,一個才幾分錢,每年中秋、冬至等重要節日,福州人家家戶戶都要購買,生意十分興隆。” 陳士雄說,現在“土人囝”沒有了,但全家人仍會在冬至這天齊聚一堂,共慶團圓,而他每年也會在飯桌上給孫子們講講冬至的習俗。 在許多“90后”眼中,冬至的習俗都是由家里的老人傳承下來的。“小時候都是跟著外婆一起過冬至。家里有一口石磨,外婆將生糯米和水加入石磨,磨成米漿,接著把米漿裝進麻布袋,把水擰干,制成面皮,混入不同的餡制成了甜、咸口味的‘油扁’。”老家在連江的林小姐告訴記者,冬至北方人習慣吃餃子,自己在北方上學時,格外思念這一份獨屬于家鄉的味道。 “我已經好多年沒吃到米時了,每到冬至看到福州的朋友、親戚曬搓米時的照片,只能去超市買些湯圓,借此懷念故鄉。”在上海工作的陳小姐說,這些傳統民俗是在外地工作的游子的思鄉情結之一,雖然形式改變,但期盼團圓的精神內核會代代相傳。 |
相關閱讀:
- [ 12-22]東南網記者與48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分享冬至趣聞
- [ 12-22]迎冬至 龍巖學院書記校長與師生包餃子吃湯圓
- [ 12-22]北京冬至遭遇六級污染 局地能見度小于500米
- [ 12-22]冬至前夕 漳州市民網絡“冬節”祝福時尚傳遞
- [ 12-22]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冬至 微型小說: 有幸
- [ 12-22]廈門今日冬至暖意融融 明后天最高溫達23℃-24℃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