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鼎在閩江口濕地公園拍到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福建省觀鳥協會供圖 福州新聞網11月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林歡歡 鄭瑞洋/文福建省觀鳥協會、潘恩德供圖)“北紅尾鴝(音同“渠”)來了!”近日,在榕城多個觀鳥愛好者論壇上,頻頻出現“信號鳥”北紅尾鴝的圖片,它的到來預示著今年大批冬候鳥開始長途遷徙,準備到南方過冬。換句話說,在榕城觀察候鳥的最佳時機已經來臨。在閩江口濕地、閩侯江濱濕地公園,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棲息停留,這里水草豐美、魚蝦充足,成為它們不愿離去的溫柔鄉。 每年迎上百種冬候鳥 據福建省觀鳥協會副會長黃學鼎介紹,每年此時,都是冬候鳥遷徙的高峰期,常見的來榕過冬的候鳥種類有上百種,早來的標志性冬候鳥有北紅尾鴝,已觀測到多只。市區內市民最常見的有樹鷚(音同“六”),協會內更有不少鳥友拍到了灰頭鹀(音同“吳”)、黃胸鹀、小天鵝、黑嘴端鳳頭燕鷗等候鳥飛翔的優美姿態。 閩江口濕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越冬地和庇護所,每年有逾1000萬只越冬候鳥到此地棲息。在這里,可以看到大批鳥兒或棲息、或捕食。置身“鳥的天堂”,不時有清風徐來,大片蘆葦搖曳生姿,相映成趣。 閩侯的江濱公園、龍祥島、塔礁洲等濕地也是候鳥的聚集區,塔礁洲更是遷徙水鳥的重要驛站地、越冬地和燕鷗類的重要繁殖區,有著“候鳥天堂”以及“天鵝湖”的美譽。 閩侯縣林業局資源站一位負責人說:“候鳥每年春節前后集中來榕過冬,具有代表性的是從韓國來的小天鵝,近期飛來的候鳥只有零星幾只。” 近年來出現罕見“鳥客” 從去年8月至今,觀鳥愛好者潘恩德每個周末都會到閩江口濕地,通過望遠鏡和長焦鏡頭,細致觀察和記錄當地鳥類,這讓他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11月1日下午,他在閩江口濕地發現了成群被列為全球瀕危鳥種的黑臉琵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它們飛翔千里,在灘涂上尋找食物。潘恩德細細數了數,居然有33只黑臉琵鷺和3只白琵鷺。 更讓他驚喜的是,他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全球瀕危鳥類——遺鷗。“它是人類發現最晚的鷗鳥,因為曾經被人類遺忘,所以被稱為遺鷗。遺鷗在全世界不足一萬只,像熊貓一樣珍貴。”不少愛鳥人士認為,遺鷗這一“國寶”物種在閩江口濕地的發現,顯示出福州的濕地在候鳥遷徙過程中的特殊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