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女子七項全能異軍突起 拓荒12年,播下希望

23日,福州選手沈沐含在田徑女子七項全能比賽中獲得冠軍。圖為沈沐含在七項全能的800米比賽中。
電話那頭,牟連娟的聲音傳遞著笑意。兩年前在遼寧全運會,她的現任大弟子王慶玲不負眾望勇奪田徑女子七項全能冠軍。青運會本土作戰,小弟子沈沐含又在重壓和傷病的夾擊中拼下金牌。
秘訣就是師徒共同吃點苦
幾乎沒人知道,12年前省田徑隊成立女子全能組的時候,是妥妥的白紙一張。
“能拿到全國冠軍沒有秘訣,就是師徒共同吃點苦。”牟連娟說。
田徑全能項目多,技術復雜,早年并非福建的傳統優勢項目。牟連娟大學畢業后分配來閩,接著練了幾年全能,后再轉做教練。用時髦的詞說,她是在“創業”,但更像是“拓荒”。她說:“在福建,基層和體校并沒有專設全能這個項目,孩子們到我手里時,大部分項目都不會。”
說要共同吃苦,這“苦”,集中體現在訓練上。對練全能的女孩子來說,訓練真的是一切,沒有星期天,沒有逛街,沒有自己的時間。“師徒每天沒什么事,就是磨唄,磨技術。”她苦笑了一下。至于教練的苦,她沒有說。
沈沐含:明年力爭突破5600分
“沈沐含這次其實很不樂觀,賽前她膝關節別了一下,昨天跳高項目中又崴了一下。腳腫成那樣,還能把比賽咬下來,這種經歷對孩子的考驗,對她成長的幫助,我想無須多言。”牟連娟表示,自己并不在乎沈沐含最后能拿多少分,更在乎弟子比賽的過程。“王慶玲也是這種情況,上半年腰傷困擾,全國錦標賽前,她也是不小心崴了腳。但她也能把比賽頂下來。”
這種力量源自隊員們互相促進、互相鼓勵,以及她們對于勝利的渴望。“她們想要,這是最關鍵的。”平時,做師傅的一直拿這一點要求弟子。沈沐含說,自己現在的榜樣就是慶玲姐,“我們當然都夢想著能超過她,但是我們也會一步一步來”。明年,沈沐含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突破5600分。
參加世錦賽、奧運會,是牟連娟和弟子們共同的夢想。要想去里約,總分得突破6200分,她說,就是王慶玲也要再好好努力一把。
至于眼下最想做的事,最了解隊員的,還是教練。“沈沐含最希望的,肯定還是好好睡一覺,能把腳上的紗布解開。”從23日早間的比賽起,因為擔心腳腫起來跑不了,一天的比賽沈沐含都纏著紗布不敢松開。“晚上松一下,明天又得綁著,孩子真的很辛苦。”一番話,流露出牟連娟的一點心疼。
別開生面的生日慶祝會

23日,青運村共有10名運動員過生日,這也是青運會比賽期間最多的一天。本報記者林蔚林雙偉 攝
“小青果”集體過生日
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我念到名字的18名同學請站到前面來。”聽到自己的名字,奧體中心網球館志愿者劉聰納悶起來:“難道我犯了啥錯?”就在這時,廣播里響起了生日快樂歌。一個大蛋糕從側面緩緩推出。被喊到名字的18名同學都是10月出生的,劉聰的生日就在22日,心中的驚喜難以言表。
網球館有189名“小青果”來自江夏學院。帶隊老師姜金花告訴記者,自8日進駐奧體中心以來,志愿者們一直忙于青運會,沒空顧及過生日。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他們決定在23日網球比賽結束后,幫本月過生日的“小青果”補辦一個集體生日會。

23日,男子舉重開賽。在56公斤級比賽中,海口隊的蒙成以總成績283公斤奪得該項目金牌,這也是本屆青運會男子舉重項目首枚金牌。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蔡曉晴——這個8號真不錯
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儒青)
17歲的蔡曉晴可是洛陽隊的“小明星”。
蔡曉晴初中畢業就被破格提拔到河南省隊,直接打上了全國女排聯賽,與炙手可熱的國手朱婷成了隊友。她的個子在女排隊員中并不算出眾,但球感、控制力和爆發力都讓人眼前一亮。
球場上,身披8號的蔡曉晴攻擊力十足,幾次干脆利落的扣殺,都讓觀眾們連連叫好。可是面對記者,她完全沒了場上的霸氣。被問及是否會與隊友們分享一些聯賽中的經驗時,蔡曉晴不好意思地拽著衣角,低下頭笑著說:“沒有沒有,也就是相互提個醒。”她說,青運會這樣的大賽她也是第一次參加,“與同齡人的較量更能發現自身的缺點,也能積累一些寶貴的經驗。”
雖然青運會的比賽任務23日就結束了,但是蔡曉晴卻不能休息,因為聯賽31日就要開賽了。“最近幾個月訓練比較密集,確實比較辛苦,只能靠自我調節啦。”蔡曉晴說,訓練之余,她喜歡唱唱歌,彈吉他彈古箏,有時間就自己看書,找老師補上文化課。
當被問到有沒有進國家隊的目標時,蔡曉晴擔心起了自己的身材:“當然想了,但是作為攻手,我太矮了,怕好多教練看不上我。”頓了頓,蔡曉晴又恢復了靦腆的笑容,“還是順其自然吧,先打好每一場比賽再說。”
鏖戰五盤福州隊惜敗溫州隊奪銀 年輕沒有失敗!

福州隊吳松健在單打比賽中。
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林蔚/文 林雙偉/圖)23日晚,羽毛球男團決賽戰至第五場,福州隊的第三單打吳松健迎戰溫州隊的任鵬波。此前,兩隊激戰四盤,平分秋色,已讓氣氛趨于白熱化。
“殺!”“殺!”伴隨著全場3000多名觀眾有節奏的助威聲,吳松健拼盡全力,多次倒地救球。受制于未愈的腳傷,這位一天前助力福州隊逆轉取勝的功臣,不敵任鵬波。最終,福州隊2∶3失利,憾失冠軍。
未來大有希望
失敗,讓隊員們的心情略顯沉重,丟掉最后一分的吳松健接受采訪時紅了眼眶,但他們還是不忘為現場觀眾點贊。
“沒想到現場來了那么多父老鄉親為我們加油,很感激。”福州小伙子李錦秋說,“希望在接下來的男雙比賽中,他們能繼續來為我們加油。”
主教練胡芝蘭則對隊員們的表現表示滿意:“現階段我們實力確實不如對手,但我有信心他們未來可以站到世界最高領獎臺。”
省體育局乒羽網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朱長河在現場看完了整場比賽,但他同樣從這批小將身上看到的是希望:“年輕沒有失敗,我堅信福建羽毛球在未來幾年仍是大有希望。”
基礎好 力量厚
自信來自哪?朱長河說,一是群眾基礎,二是后備力量。
福建人對羽毛球有著特殊情結,不僅因為這里曾涌現出王文教、湯仙虎、吉新鵬、林丹等多位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更因濃厚的羽毛球氛圍。
青運會期間,一些場館被賽事和運動員訓練“征用”,讓榕城一“場”難求;當晚的羽毛球決賽,不少球迷不惜驅車購票進場看球;這些,都是有力佐證。
而朱長河亦有數據支撐:“目前,全省在少體校接受訓練的羽毛球人口超過2000人;在各級國字號隊伍中的福建球員人數也多達20人,且2/3是在國青隊,這些數量都是相當可觀的。”
他說,福建羽毛球一度十分輝煌,但約20年前,曾經歷了一次從頂峰到相對低迷的滑落,就是因后備人才的斷層。
痛定思痛,2005年前后,福建羽毛球在后備人才的培養上下了狠功夫,比如在不同年齡段有計劃招收人才進行規范化訓練。加之這幾年,參與羽毛球業余訓練的孩子越來越多,都讓福建羽毛球的后備隊伍日趨強大。
目標是立足國家隊一線
“羽毛球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打磨,這次參賽的韓呈愷、何濟霆等也是經過近10年的訓練才打到青運會的主力。”福州隊主教練胡芝蘭告訴記者。
而在朱長河看來,雄厚的后備實力還只是成功的一部分。“這只能說從省隊到國家隊這個階段我們具備了一定的沖擊力,而福建羽毛球作為福建體育的招牌,目標不能僅限于此。我希望他們能有更高目標,通過不斷打磨立足國家隊一線!”
頒獎儀式結束后,福州隊隊員齊齊向現場觀眾致敬,并將頭上的茉莉花冠拋向了看臺。而不少已為他們吶喊了一晚的孩子因為搶到花冠,顯得格外開心。
“享受在福建的每一天!”
——訪成都代表團常務副團長譚學軍
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青運會開幕以來,成都代表團常務副團長譚學軍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由于成都隊派出270名選手參加16個大項的比賽,譚學軍便要輾轉于各地“督戰”。
幾天下來,讓譚學軍印象最深的,是賽場氛圍。
“青運會不像全運會、奧運會這樣的成年人頂級賽事,也不比職業體育賽事,對觀眾的吸引力有限。但這回在福建,我去看了很多項目,像體操、跳水、乒乓球,現場觀眾都很踴躍,賽場氛圍營造得也很棒。”另外,她還認為,在比賽現場,不管是不是東道主運動員,觀眾都能有序地為運動員加油,展示了福建省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和市民素質。
譚學軍說,福建是她的“第二故鄉”,這不僅因為她是廈門大學校友,還因為“5·12”地震后她在彭州工作,而福建恰是彭州的對口援建省份。“再來福建,依舊覺得山好、水好,一切都很親切,很享受在這里的每一天。”
感受到的遠不只賽事本身
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龍友情)
這幾天,記者不時會收到青運會組委會發來的短信,內容多半與青運會期間的文體交流活動有關。這些活動,受到了運動員們的歡迎。青運村為運動員安排了沙畫、陶藝等休閑放松的項目,設在文化廣場旁的青少年文化創意小屋和海絲文化小屋,也通過各種富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示,讓運動員們在放松之余,增進了對福建的了解。
除了賽場競技,青運會能給運動員們留下一段怎樣的經歷,又將給主辦城市留下什么?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于主辦城市福州而言,青運會所帶來的,也遠不只賽事本身。
很多市民發現,福州的城市慢行道、健身步道更多了,運動健身的方式也更多了。對于在家門口舉辦的青運會,不少市民就表示,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青運的氛圍。市民們同時感受到的,是借力青運會福州進行的景觀整治,讓城市靚麗了許多。
據了解,青運會結束之后,許多比賽場館將對市民開放,成為群眾休閑娛樂、運動健身、觀賞賽事的好去處,那時,廣大市民或將進一步體驗到運動的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