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衛計委通報61例登革熱病例 其中福州14例
2015-09-25 08:20:3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9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章微) 昨晚,省衛計委通報,截至9月24日17:00,我省共報告61例登革熱病例,無死亡。其中輸入性病例39例;本地感染病例22例,分布在福州14例,莆田8例。因登革熱靠蚊蟲叮咬傳播,所以滅蚊是防控登革熱最有效的措施。 專家提醒廣大群眾,滅蚊的同時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發現自己出現發熱、全身酸痛、出疹等癥狀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本地感染病例 福州14例、莆田8例 省衛計委通報:東南亞國家和臺灣地區今年登革熱流行,受此影響,我省持續有輸入性的病例報告。截至9月24日17:00,共報告61例登革熱病例,無死亡。其中輸入性病例39例;本地感染病例22例,分布在福州14例,莆田8例。盡管與去年同期比,今年的疫情有大幅度下降,但是防控工作仍不能掉以輕心。 滅蚊是防控登革熱最有效的措施。專家提醒廣大群眾:立即行動,徹底清除自家室內外的積水,對家里的水生植物水體、花盆托盤、容器積水等進行翻盆倒罐或者及時清理更換,以防止“自養蚊子,叮咬自己”;同時要做好個人防護,使用紗窗和蚊帳,避免被蚊蟲叮咬;發現自己出現發熱、全身酸痛、出疹等癥狀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登革熱是常見病 人與人之間不傳播 記者從省衛計委獲悉: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過蚊蟲叮咬在人群中傳播。 全世界每年約有5000萬到1億登革熱病例發生,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登革熱。 我國登革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輸入性病例。流行季節一般在每年5—11月,高峰在7—9月。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觸等傳播。 登革熱潛伏期3~14天,前驅癥有鼻炎、結膜炎,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高熱、惡寒,劇烈性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痛“三痛”,伴有惡心、嘔吐、乏力、厭食。第一次發熱可達39℃~40℃,持續4~5天后下降,癥狀減輕,約1~3天后再次出現高熱(雙峰熱),在發病3~5天,多數病人首先在軀干兩側出現麻疹樣紅斑,逐漸向四肢發展。 治療登革熱,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為主。 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預防登革熱做好7措施 1.到登革熱流行區旅游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藥物。 2.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3.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5.防止積水,清除蚊蠅孳生地。 6.盡量避免用清水養植物。 7.對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 |
相關閱讀:
- [ 09-25]福建省登革熱防控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 [ 09-24]妻子染上登革熱 臺男子因過度擔心三度中風(圖)
- [ 09-24]觀察:臺南“登革熱”失控 天災還是人禍?
- [ 09-24]臺灣登革熱累計死亡達42例 創14年新高(圖)
- [ 09-24]臺灣登革熱累計死亡達42例 創14年新高(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