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老農把鹽堿地變“寶地” 改造土地種菜致富
2015-08-25 09:56:49?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最美農民”周華官指導農民種植大蒜苗 福州新聞網8月2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邱泉盛 通訊員 林穎 許琳晶 文/攝)周華官說,愛瑯岐的土地就像愛自己的孩子。 57歲的他平時話不多,但說起他種植的土地卻停不下來。正是這樣一名皮膚黝黑、其貌不揚的農民,在這片家鄉的土地上不懈努力,在果蔬栽培、種植、銷售上做出了一篇大文章,還帶動了身邊的農民一起發家致富。 把鹽堿地變“寶地” 8月21日,記者在福州市瑯岐經濟區新金東農場見到周華官,他正在大棚蔬菜基地內指導農民種植大蒜苗。 周華官說,自己先后從事過多種工作,一直深信農村才是自己大有作為的天地。1994年,周華官開始正式謀劃發展蔬菜批發、種植。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他于2009年創辦了新金東農場。農場位于金砂中匡,靠近閩江,占地220畝,其中新型連棟大棚60畝。 從承包這片別人眼中的“死地”開始,他就飽受著各種議論。這塊地雖然連片、平坦,但靠近閩江入???,風大無遮擋,且屬于鹽堿地。周華官按照種植品種對土壤的要求并參考省內外種植蔬菜的現狀,邀請種植專家現場指導,對地塊進行標準化改造,配建育苗棚,為優質優產創造基礎條件。 為了更好地控制和改善水質,周華官在多個取水點取水化驗,選擇水質最好的取水點引水灌溉。種植過程中,周華官都親力親為,以場為家,隨時觀測天氣的動態,勤觀察、多記錄,做好病害防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周華官說,做農民也要認識到知識和技術的重要性。他在床頭擺滿了科學種植農產品的書籍,一有空就看,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到書本中找答案。如今別人眼中的“死地”已成為種出特色農產品的“寶地”。 “農業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須及時掌握市場動態,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種植品種,同時以最高的價格賣出農產品,從而使利潤最大化。”周華官道出了“玄機”。 |
相關閱讀:
- [ 09-15]內蒙古河套灌區350萬畝鹽堿地成高產田
- [ 05-08]鹽堿地上的木業傳奇:向莆鐵路激活莆田木材產業
- [ 04-02]清華推世界領先鹽堿地改良技術億畝鹽堿地有望變良田
- [ 07-10]張向芹:攻克鹽堿地綠化難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