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擴建中的福州六一環島;當時紫陽立交橋尚未建成楊北釗攝并供圖
東南網5月9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王林成 陳贄超/文 包華/圖) 紫陽立交橋,讓我再見你最后一眼。今天上午,紫陽立交橋就將正式開拆,雖然地盤不大,但這里曾經也算得上福州一個獨具特色的“商圈”。五金店在橋下密布,不少人在周邊歇腳找活,理發匠、外來工、私營店主……形形色色人的故事圍繞著這座橋展開。
?
昨日傍晚6點,紫陽立交橋迎來最后一個晚高峰
昨迎最后晚高峰
因為是周五,還不到下午5點,紫陽立交橋已經顯得有些擁堵。昨晚的高峰期,也是它服務近23年來的最后一次高峰期,今天上午,立交橋南北向的引橋就將拆除。
福州大學的退休教授房貞政曾參與紫陽立交橋的設計,65歲的他回憶道:“當時,我還是一個青年教師,城建部門委托福州大學做紫陽立交橋的設計。”房貞政說,以當時的交通量,增加環島立交橋可以改善通行秩序。但眼下,這座立交橋反而限制了路口的通行量。
“紫陽立交橋是福州的記憶符號,如今要拆除,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橋梁的近60根樁基會影響到地鐵二號線的地下施工。”福州市城建部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
昨日,一位市民在立交橋下留影。蔡青青攝
5元的流動理發店 如今得“搬家”了
與周圍人車熙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紫陽立交橋下的人行道上,一位老人家正在路邊細細地給顧客理發。
他叫余國通,今年78歲,從事理發已經50多年,其中20多年是在紫陽立交橋下給人理發。
盡管年近八旬,余師傅剪頭仍不戴眼鏡,刮胡子直接用刮刀,眼不花,手不抖,給顧客準備的理發圍兜也洗得十分干凈。街邊剪發沒有電、沒有水,余師傅用的都是最簡單的工具,剪子、刮刀,給一位顧客剪個利索的平頭,刮一刮胡子,合計5元,顧客基本都是附近的打工者。
“以前生意很好的,這里全是工廠的工人,來買東西,順便在我這里剪個頭發、刮個胡子。”余師傅盤算著以后移到五里亭附近,那里工人比較多一些。
?
78歲的余國通老人,在橋下理發20多年
橋下生活豐富多彩
紫陽立交橋即將拆除,昨天在橋下,還是聚集著不少外來工。來自重慶萬州的彭大姐一邊擺弄著手里的針線活,一邊對記者說:“這里聚集的基本是四川、重慶的外來工,因為立交橋下有地方歇腳,大家都習慣聚在這里。”彭大姐來福州20多年了,主要做衛生鐘點工,很多時候都在紫陽橋下找工。
六一環島一帶曾有100多家主營五金機電、建筑材料的店鋪,儼然是福州的“五金商圈”。記者找到了當年在紫陽立交橋下開店的陳姐,如今她把店面搬到了福馬路日出印象小區。

為什么六一環島一帶能形成五金機電的商圈?陳姐的丈夫說,“當時的六一環島剛好是鬧市和城郊的分界,立交橋交通方便,就有很多工廠來采購。”
原本橋下的好幾家五金店都搬到這個小區,曾經的老鄰居們在這里接著做鄰居,生意上還會相互照應。對于他們來說,十幾年的立交橋生活,已刻下人生中的一個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