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隊成員在切磋十番技藝。
東南網4月2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通訊員 林冰文/圖)
在連江縣琯頭鎮洪海茶館,董家寶、倪孔堅等10多位老人手持不同樂器盡情演奏,逗管、笛子、笙等管樂之聲歡快跳脫,椰胡、板胡、大胡等弓弦曲調委婉如歌,云鑼、清鼓、狼帳、大小鑼、大小鈸等敲打出鏗鏘激昂之聲……附近的村民聞訊而來,一邊品茗,一邊聆聽這已經流響百年的十番古樂,演者動情,聽者盡興。
這里是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的基地。“純如軒”樂隊的20多名成員中,有一半以上是從美國歸來。
赤子情深 重振十番伬班
“十番”是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與古代的宮廷音樂一脈相承。對董家寶、倪孔堅來說,從美國回來重振連江十番古樂,實際上是一場尋根之旅。
拱嶼十番是茶亭十番的分支。清朝年間,福州茶亭名師來俤師傅被聘到連江縣琯頭鎮拱嶼村教習十番,將一身絕學傾囊教授,臨走時還將伬譜相贈弟子。拱嶼十番伬班從此技藝猛進。1978年,拱嶼十番作為曲藝代表隊,獲得福建省 《武夷之春》 曲藝會演大獎。
茶亭十番伬班因數次搬遷,以致風格流變。而拱嶼十番藏于鄉野,父子相承,兄弟相授,反而保持了原有風味。“拱嶼十番的笛子高亢,胡琴有力,有著鄉野的生氣和韻味,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民間音樂的很好的傳統。”著名作曲家郭祖榮說。
拱嶼十番伬班的第二代關門弟子倪易泉,把一支簫吹得出神入化。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學員紛紛出國謀生,伬班沉寂了10多年。
“重新拿起來,曾擔心會不會手生了,可一聽這音樂立馬就記起來了。練了10多年,伬譜都刻到血液里了。”63歲的董家寶說。他是拱嶼伬班的第三代傳人。
“童年時,便常常看見父親在十番樂隊中打板鼓。”他16歲就加入拱嶼十番樂隊“純如軒”,演奏三弦和大胡,靠著自己的悟性,逐漸成為一名優秀的十番樂手。
上世紀80年代末期,董家寶下海經商,之后出國。其他樂手也相繼出國打拼。十番樂聲冷清下來。
“不能讓祖輩的東西在我們手里失傳。”2008年前后,因處理家事多次回鄉的董家寶,開始聯絡分散在美國各地的樂隊成員。華僑們自掏腰包,十番古樂重新在琯頭鎮響起。
“一開始每年定期聚幾次。現在,我們幾個老家伙大半年時間都呆在家鄉。”5年前,董家寶拿出積蓄在鎮區開了茶館,兼作樂隊的演奏及排練場所。
百年流響再現“華夏正聲”
“由于地理交通和地域文化的原因,連江十番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古樸的演奏風格。”連江十番音樂研究會的理事林瑞霖說。
在連江十番古樂基地,記者看到十番古樂的歷史影像資料及樂器展覽室。“我們的椰胡用木板和椰子殼制作而成,這是上世紀50年代華人們在馬來西亞演奏時使用,后傳入國內,帶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印記。”林瑞霖說,“云鑼也有上百年歷史。這是一種銅質樂器,嵌入大小不一的10面小鑼,每面小鑼音高不同,與樂隊合奏時,有著非同一般的音色。”
連江十番古樂有別于其他樂種的,一是演奏特色,笛子的超高八度吹奏,板面胡琴保留著古代“奚琴”碎弓的演奏技巧;二是樂譜特色,至今還保留著用工尺譜記錄的老樂譜。打擊樂譜與工尺譜同唱的識譜方式,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連江十番古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有關,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是‘和色雅韻,華夏正聲’。”中國音樂學院桑海波教授說。2012年9月,他帶領中國音樂學院師生到拱嶼采風,聽完樂隊演奏的 《雁來紅》、《西江月》、《海底天》 等古曲,驚訝地發現其樂器、曲譜、演奏技巧依然保留了古樸的風格,十分震撼。2012年,拱嶼十番樂隊被邀請至北京,為中國音樂學院師生專場演出,演出資料作為中華古樂素材收藏于中國音樂學院資料庫。
2012年,拱嶼十番樂隊受邀赴臺灣展示、交流華夏古樂。
2013年元宵節,拱嶼十番樂隊到紐約參加中國文化節活動,展示古樂鄉音的魅力。
2013年,連江縣十番音樂研究會在拱嶼村成立,集合琯頭、東岱、東湖等鄉鎮多支十番樂隊的力量,合力打造連江十番的文化名片。研究會請桑海波教授及其研究生小組對十番古樂進行學術鑒定和研究。中國音樂學院也計劃以“純如軒”十番古樂隊為主要研究對象,在連江設立古樂研究基地。
校園授藝 解決斷層危機
由于過去十番樂隊“傳男不傳女”及曲譜不公開的傳統,十番古樂的傳承一度面臨斷層的危機。
“年齡最大的隊員胡依能,今年95歲了,是斗管好手,拱嶼十番的第二代傳人。”董家寶介紹,“現在隊員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拱嶼十番率先打破傳統,開門向女性傳藝,并公開曲譜。
從2014年起,琯頭中小學開展古樂進校園活動。而從民間到學校的這一“跨”,十番古樂的傳承跨出了新境界,既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又實現了傳統音樂后繼有人的愿望。
陳揚是一名音樂老師,她所在的琯頭中心小學是連江十番音樂傳承基地之一。現在她每周都到樂隊中向老藝人學習演奏技巧。
“先學小鑼,主要是把曲譜學通。包括我在內,我們學校有5位老師在學習十番樂器和曲譜。”陳揚說,琯頭中心小學還成立了興趣小組,每周有20名學生參加,邀請老樂手們和當值音樂老師一起登臺授課。
通過這一渠道,挖掘到不少好苗子。三年級的吳瑞,他原來學葫蘆絲和小提琴,現在愛上了十番中的笛子和逗管。
“學校將把連江十番編寫進地方鄉土教材,作為孩子們的選修課。”琯頭中心小學副校長陳俊棟說。
采訪札記>>>
古樂和鳴的背后
在中國,民間樂社并不少見,但像“純如軒”這樣歷經百年還活躍鄉間的卻不多。十番古樂和鳴的背后,是鄉音縈懷的華僑,是潛心研究的學者,是執著堅守的演奏者,是肩負傳承的教育家。
“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
十番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時期,它不但包含著中國古代音樂的信息,同時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福州茶亭傳至青芝山腳下的拱嶼村,歷經百年滄桑。拱嶼十番沒有在音樂海洋中消失,而且還能以漢唐古樂風范回響在鄉村,受到海峽兩岸國樂界的關注,這是民俗文化傳承的一件幸事,也緣于幾代人的堅守。許多海外定居的老隊員,一旦國內有重大演出活動,就自掏腰包乘機回國,他們為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民間音樂演奏家林祥星自稱是義工,常自費到各大院校推介十番古樂。作曲家郭祖輝在感動之余,多次赴拱嶼與樂隊交流,并在國內外高端的音樂界學術研討會上不遺余力地大力推薦。
得益于華僑的慷慨解囊和專家的支持,拱嶼十番樂隊如今轉向收集、整理、重建傳統民樂文化系統的階段,但樂隊擴大之后,迫切需要一處可以排練、展示、交流的場所。希望地方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把十番古樂打造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