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氣騰騰的燒賣起鍋啦
家住福州市晉安區的三明寧化人陳雪金,接連三天都在“瘋狂地”做燒賣。
說“瘋狂”一點也不為過,每天一大早起床,從市場買回新鮮食材,把芋仔煮熟壓泥,加淀粉揉成皮,再包上餡料,就算十幾秒能包上一個燒賣,陳雪金也要忙活大半天。
第一天,兒媳同事聚會,一致點名要吃陳雪金親手做的燒賣;第二天,兒子朋友來家聚餐,“陳氏燒賣”是絕對少不了的王牌菜;第三天,東南快報記者來采訪,陳雪金再次不辭辛苦地展現燒賣絕技。
連著幾天勞累,熨帖陳雪金內心的,是食客們一掃而光后發自內心的稱贊:阿姨,您做的燒賣無敵好吃啊!
想吃啥美食婆婆馬上就做兒媳覺得幸福感爆棚
有一種幸福,叫結婚后遇上一個好婆婆。陳雪金的兒媳戴女士說,她就是這樣一個幸福的女人,而每當吃到婆婆做的燒賣,就覺得幸福感爆棚。
戴女士也是寧化人,在福州工作,沒有嫁人前,想吃正宗寧化美食就得回寧化父母家。現在,她想吃啥只要說一聲,陳雪金就立馬給做出來了,而且味道超級棒。
“我可是我婆婆的忠實粉絲。她做好吃的時候我都在旁邊和追星族一樣拍個不停。”戴女士經常在微信上把婆婆制作的各種美食過程進行直播,朋友圈口水流一地,小伙伴們羨慕不已。“他們喊著要我帶婆婆做的各種吃的。我婆婆做的燒賣已經名聲大噪,紅遍整個單位啦!”
臨近過年,戴女士和同事組織聚餐,大家集體點名說想吃陳雪金做的“陳氏寧化燒賣”。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有著各自刁鉆的口味,對于陳雪金做的燒賣,竟然有著一致的評價:Q彈可口,實在美味。
搗好的芋泥和地瓜粉一起和成團
吃上燒賣才有年味已經做了幾十年了
“我從小就跟著媽媽學做燒賣,而我媽媽是跟著我外婆學的,就這樣一輩又一輩地傳了下來,也做了幾十年了。”
陳雪金說,燒賣不僅是一種家鄉的特色美食,更多的是在自己心里那份對過年的記憶。在三明寧化,家家戶戶到了過年都要吃燒賣,代代相傳,口口稱道。
小時候,每逢過年家里做燒賣,陳雪金總是站在媽媽身后搭把手,遞遞原料、揉揉剛碾好的芋仔,拌拌混合的餡料。“以前,跟著媽媽學,給媽媽當幫手,成家了就給丈夫孩子做,現在還給小孫子做。”在陳雪金心里,這大過年的,得吃上燒賣才算有年味。
還在寧化老家時,陳雪金做的燒賣早在街坊鄰居里聞名遐邇。因為皮Q、餡多、料足,周圍街坊鄰里都叫陳雪金為“燒賣王”。
“起初,我們只賣給周圍鄰居,后來大家口口相傳,時間一久,買的人越來越多。”陳雪金說,“最忙的時候都要提前幾天預訂呢,要是遇到酒店來預訂,簡直忙得團團轉。”
如今,兒子在福州成家立業,陳雪金就跟著一起來福州居住。而燒賣這道傳統美食,從未離開過他們年夜飯的飯桌。
“這就好像我們家年夜飯里的‘保留菜’,無論是我們這輩,還是我的孩子,都很喜歡吃呢!”戴女士說。
當然,作為“大廚”的陳雪金,除了會做燒賣,八寶飯、松丸子這些統統不在話下。
“奶奶做的菜最好吃。”一旁嘴里還塞著燒賣的小孫子也為奶奶點贊。
陳雪金一家在做燒賣
燒賣皮做得好燒賣就成功了一大半
得知東南快報記者要來采訪,陳雪金一大早就到市場上買好了新鮮的芋仔,還有香菇、瘦肉、筍干、蘿卜這些配料。
“這芋仔一定要挑水分適中的,用刀背碾碎成芋泥加入淀粉做成皮。”陳雪金的愛人介紹說,“寧化燒賣最重要的就是皮,皮做得好,芋仔味道足,燒賣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般一斤芋仔要加三兩淀粉,但是揉的時候要注意感受一下芋仔的水分,如果水分多則多放一些淀粉,水分少則少放一些,淀粉要一點一點加進去,慢慢揉到芋仔里。”陳雪金說。
揉面間隙,陳雪金麻利地將香菇、筍干、蘿卜切成小塊,并把蘿卜的水瀝干。
“嗞——”陳雪金將準備好的材料全放進油鍋里炒,“炒一炒比較有香味,等會出鍋的時候放點蔥還有豬油拌勻了,餡料就做好了,等會就可以包了!”
所有食材準備妥當了,陳雪金揪上一小塊皮面,用一手大拇指抵住,另一只手不停轉動,不一會兒就捏出了一張厚薄適中的燒賣皮,“燒賣皮比較軟,用搟面杖很容易破,只能用手一個個鋪開。”陳雪金邊說邊在其中加上餡料,再將燒賣皮封口,十幾秒一個燒賣就做好了。“蒸的時候要在燒賣上灑些熱水,這樣蒸熟之后燒賣不會黏住。”
“出鍋嘍!”十分鐘后,陳阿姨從鍋里端出了熱騰騰、香氣四溢、晶瑩剔透的燒賣。
制作燒賣的原材料
4步做出陳氏寧化燒賣
食材:新鮮芋仔、淀粉、筍干、香菇、蘿卜、瘦肉、蔥、豬油、鹽、味精
制作步驟:1、將芋仔用高壓鍋壓4-5分鐘左右,出鍋后用刀背碾成芋泥加入適當淀粉揉成面團(一斤芋仔加入三兩淀粉)。
2、將筍干、香菇、瘦肉、蘿卜切成丁、蘿卜要去除多余的水分,放入油鍋中翻炒片刻,出鍋冷卻后放入蔥和豬油攪拌均勻。
3、將面團揉捏成燒賣皮,包入備好的餡料并封口。
4、在包好的燒賣上灑少許熱水后上鍋,大火蒸十分鐘即可出鍋。
地道寧化人解讀寧化燒賣
“燒賣的來歷和我們客家人的遷徙有關。”祖祖輩輩生活在寧化的老寧化人伍南星介紹起了寧化燒賣的來歷。
老伍說,早年中原漢民為避戰亂大舉南遷來到寧化,中原漢民原本喜歡面食,平時喜歡制作一種用面粉做的皮包著肉餡的食品蒸熟吃,他們稱之為“燒賣”。可是遷徙至寧化后,面粉成為了“稀缺品”,這讓中原先民深感遺憾,寧化盛產的地瓜粉又過黏,根本無法取代面粉。
“后來一名心靈手巧的張姓女子試著把當地盛產的芋仔煮熟剝皮后搗爛和地瓜粉混合,用來代替面粉做成餡皮,再把餡料包進去,沒想到蒸出來的燒賣不僅好看還美味,就這樣燒賣成了寧化客家人最有特色的美食。”老伍說。
“燒賣和芋餃都屬于客家菜。一般龍巖地區的人稱其為芋餃,而我們寧化人就叫燒賣。芋餃皮里的地瓜粉要比燒賣皮里的多一些。做的方法也有一些區別,燒賣通常蒸熟了吃,而芋餃通常做成湯。”福州市寧化商會成員雷盛海解開了很多人關于燒賣和芋餃的困惑。
東快記者黃未辛/文林良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