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快記者林雅
心臟外科的“危急重癥”——主動脈夾層,發生在了福州永泰一名懷孕8個多月的準媽媽身上,隨時可能出現母子都有生命危險的情況。發病后,第一個24小時內,每延遲1小時,就增加1%的死亡率。前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在接診到這名孕婦后,即刻上演了6小時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心外科、婦產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等多科醫生聯手營救,終于使這對母子轉危為安。
孕婦突發疾病危在旦夕生命進入倒計時
32歲的永泰準媽媽小莉(化名)已經生過2個寶寶,第三個孩子還有1個多月也要出生了。前日上午,小莉突然就感覺胸背部傳來難忍的疼痛,就像有人用蠻勁撕裂著身體一般,于是家人趕緊將她送到當地醫院,隨后又被緊急轉入協和醫院急診。
躺在擔架上,挺著大肚子的小莉顯得異常緊張,一家人在急診科茫然若失。經過初步診斷,醫生發現,小莉病情非常兇險:妊娠35周合并嚴重StanfordA型主動脈夾層,這一種最兇險的大血管病。
協和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陳良萬教授介紹,主動脈是生命“主干線”,血流量巨大,3層結構緊密貼合,共同承載血液的通過。當主動脈內膜破裂,在強有力的血液沖擊下,內膜和中層逐漸分離形成假腔和真腔,被稱為“主動脈夾層”。
發生“夾層”部位的血管壁厚度可能僅為正常厚度1/10,稍一用力,極易破裂,一旦破裂,病人會在一兩分鐘內死亡。最兇險的情況是,發病30秒內病人會出現猝死。
進一步檢查發現,小莉的主動脈夾層最大直徑將近7厘米,是正常主動脈直徑的3倍多,隨時可能破裂,這將導致母子雙亡的嚴重后果。急診手術是唯一的救命方法。如果不及時進行搶救手術,患者在發病后的第一個24小時之內死亡率以每小時1%遞增。
保大人還是孩子?醫生制定方案挑戰手術難題
只有手術才能保命,但怎樣同時保下兩條命,成為擺在協和醫院專家們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陳良萬教授介紹,主動脈夾層就好比人體的自來水總管壞了,要避免“爆管”,只能換管。而“換管”總閥門得關閉,即醫生要在18-20℃低溫中進行全麻手術,啟動體外循環,進行“換管”。不供血給子宮或麻醉時間超過30分鐘,這將給還沒出世的胎兒留下不可估計的“后遺癥”,甚至胎死腹中。但如果先剖宮產取出嬰兒,剖宮產的任何一個劇烈動作都有可能引爆主動脈夾層這顆“定時炸彈”。
要想保住孕婦和胎兒,剖宮和“換管”要同時進行,這將面臨子宮創傷引起的大出血風險,一樣嚴重威脅病人的性命。目前,在國外妊娠夾層病人的死亡率都很高,沒有什么統一的救治指南,一般碰到這種情況,都是將病人的子宮整個切除,通過急診手術來保住孕婦的性命。
2014年12月8日,連江一位30歲準媽媽當時也遭遇了主動脈夾層的襲擊,被送到省婦幼保健院。陳良萬教授受邀參與了對該孕婦的搶救,通過先剖宮再進行主動脈夾層手術的方法,將已出現心衰的孕婦順利救了下來。
正是對該連江產婦的成功搶救,協和心外科總結了一套妊娠合并夾層病人的救治經驗。為此,心外科馬上邀請了醫院婦產科、麻醉科、ICU等科室的專家進行大會診。經過反復討論、研究,與家屬反復商量后,最終決定采取力保母嬰平安的營救方案:剖宮取胎兒和大血管手術的準備工作同時進行。
生死營救掐表剖宮產后緊急進行大血管手術
方案敲定后,前日下午2點30分,多個科室的專家馬不停蹄地進入手術室,先是麻醉,開胸和剖宮產同時進行。
生死時速的接力棒首先交給了麻醉科醫生和重癥醫學科吳文偉主任醫師。接下來,婦產科的主任醫師潘劍榕接手,她讓手術室里的醫護人員掐起了秒表,盡可能縮短剖宮產的時間。每縮短一秒,產婦因為主動脈夾層破裂而導致死亡的危險就能減少一分。
下午3時30分許,一個男嬰成功出生,即刻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同時,醫生還成功保留了小莉的子宮。孩子順利出生了,但小莉還是命懸一線,體內還裝著一顆隨時都可能引爆的炸彈。
最后才是難度最大的主動脈夾層手術,怎樣在“最后一棒”沖刺,等待了許久的吳錫階主任醫師“接棒”,按照早已想好的“對策”進行營救:先在體外循環下將患者全身體溫降低到25℃左右,身體各器官基本進入“休眠”狀態:把血液引到體外循環,讓心臟停止跳動,主動脈根部做成形,使用人造血管置換病變的血管,主動脈弓三個分叉放置支架。手術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否則脊柱、肝臟、大腦等會缺血性損傷。破裂的血管置換好后,再令心臟重新恢復跳動和恢復體溫,最后止血關胸。
昨日,吳錫階告訴東南快報記者,所有手術做完,走出手術室,已經是晚上8時30分左右,從進手術室至此,花了6個小時。
“時間就是生命,自適應三分支支架血管治療手術是這兩次實現生死逆襲的必要條件之一。”吳錫階說,2011年,以陳良萬教授為首的協和心外科臨床科研團隊完成世界首例自適應三分支支架血管治療手術。新技術的應用讓主動脈夾層手術死亡率從60%以上降低至5%以下,手術時間也縮短了一半(將傳統手術10個小時左右縮短至5小時以內)。
另悉,小莉當晚就清醒了,目前已經脫離生命危險,但還需接受進一步觀察。
醫生提醒
小心4因素會誘發主動脈夾層
小莉的主動脈夾層讓天天與“生死”打交道的專家們都感到心驚肉跳。在感嘆兩個準媽媽幸運的同時,陳良萬教授提醒,這個病有幾點值得大家警惕。
陳教授說,主動脈夾層合并妊娠很少見,病因中最常見的就是馬凡氏綜合征。
馬凡氏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的顯性遺傳病,子女有50%的概率得這種病,可以結婚,建議最好不要生育。孕期可以通過遺傳學檢測,來避免生下病兒。馬凡氏綜合征的發病率和知曉率都很低,不過這類病人有個明顯特征:瘦高個,四肢細長,上肢外展長度大于身高(正常人上肢外展約為身高的90%。)
由于孕婦在33周之后,心血管功能負擔最重,因此有妊高癥或馬凡氏綜合征就成了主動脈夾層的高危人群。
同時,吳錫階也指出,除了上述這個遺傳因素和一些不明原因外,主動脈夾層主要和高血壓、自身血管疾病、淋病等因素有關。特別是隨著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更容易出現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過去協和醫院一年接診主動脈夾層的病人才10多例,但從2011年起,協和醫院對該病的手術量明顯增加,僅去年一年就做了110多例主動脈夾層手術。
“冬天天氣比較寒冷,導致人的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容易誘發主動脈夾層。”吳錫階強調,最近心外科天天都會接診數例主動脈夾層病人。這種兇險的疾病也有預警信號,一旦突發劇烈的胸痛或腰背部疼痛伴有血壓升高,疼痛的性質為撕裂樣,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