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柳路周邊舊屋區改造已經啟動。
福州新聞網12月8日訊烏山西路與柳河路中間,夾著一片矮小的“火柴盒”,不足300米長的小柳路從“火柴盒”中穿過。隨著改造的啟動,這一片“火柴盒”將從市民的視野中徹底消失……
舊屋區改造18日起簽約
未來或發展文創產業
小柳路只是福州無數條背街小巷中的一條,但它是許多人記憶中獨一無二的路。
昨日傍晚,小柳路一改往日的恬靜,不足300米長的巷子里每走幾步就能遇到三五成群圍在一起熱烈討論的老住戶,街邊店鋪打出“大甩賣”的廣告,房產中介的工作人員在街頭分發房屋買賣和租賃的傳單,沿街的房屋墻壁上新畫的“征收”紅圈還沒完全干掉。這條普通的背街小巷,這次是真的要拆遷了。

小柳路舊屋區的房屋墻壁上畫著“征收”的圓圈。
據了解,小柳路周邊舊屋區改造項目征收面積近10萬平方米,采用貨幣補償與產權調換相結合方式。住宅的貨幣補償基準價為9959元/平方米,小街巷營業性用房貨幣補償基準價為27828元/平方米。
昨天,負責房屋征收的工作人員已經分成4個小組進駐舊屋區。本月17日前,工作人員將核對房屋建筑面積及估價。本月18日~下月26日為第一簽約期,下月27日~下月31日為第二簽約期。
此次征收,相關部門提供了7處現房供被征收戶選擇,包括丞相坊(對接價9676元/平方米)、鳳儀家園(對接價9379元/平方米)、晴園虹錦(對接價11734元/平方米)、后縣新苑(對接價9913元/平方米)、鳳湖新城(對接價11900元/平方米)、盛世星城(對接價7230元/平方米)、鶴林新城(對接價8500元/平方米);安排了5處期房供被征收戶進行產權調換,包括斗中加洋地塊(對接價13576元/平方米)、斗池黎明地塊(對接價12456元/平方米)、筑路機械廠地塊(對接價12139元/平方米)、柳橋陸莊地塊(對接價12456元/平方米)、浮村新城(對接價7100元/平方米),產權調換安置房型包括45平方米、60平方米、75平方米、90平方米、105平方米、120平方米、135平方米。
據相關人士透露,小柳路周邊舊屋區征收完畢后,可能會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小柳路生活氣息濃郁。
住了幾十年
終于要說再見
85歲的張依姆靜靜坐在小柳路105號門前的木凳上,目光穿過來來往往的行人,落在家門口正對面的那棵榕樹上。“30多年了。”張依姆長嘆一聲,不知是在感慨自己居住在小柳路的歲月,還是那棵榕樹的樹齡。
記者坐在張依姆的身邊,聽她講述年輕時候的故事。上世紀50年代,她就是在小柳路的這間民房里出嫁的。透過張依姆的訴說,記者仿佛看到了那一天小柳路105號門前貼著大紅色的喜聯、聽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

????小柳路上的小店生意紅火。
張依姆說,出嫁后她跟著丈夫搬到別處,上世紀80年代退休后再次回到這里,那時小柳路的寬度還不到現在的一半,整條路全是由石板砌成,而家門口正對面的一排榕樹才剛種不久。3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榕樹如今已是枝繁葉茂,張依姆也已是耄耋老人。
張依姆和記者聊天過程中,一名年輕男子走上前向張依姆推銷二手房。她一言不發,輕輕擺了擺手,拒絕了對方。“剛退休的時候,我經常和其他本地房東一起打牌,但后來房子都租出去了,原先一起打牌的本地房東都搬進了高樓,能一起打牌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要離開這邊了,您對未來的新房子有什么期待呢?”記者小心翼翼地問。“沒啥要求,房子能住就好。小柳雖然也有不好,但我已經習慣了。”張依姆的話語中透著不舍。

????小柳路周邊的宅間小弄。
鬧市中的城中村
外來工的落腳點
小柳路的沿街店鋪從17年前開始零星出現,到現在已經是一家挨著一家,包括超市、菜攤、飯館、修鞋店、金銀加工店、彩票店、藥店、美容美發店等,可以滿足市民生活的所有需要。這里面最興盛的莫過于南北風味的飯館,有東北菜、川菜、閩菜、江西菜、湘菜、杭幫菜等。興許是不少四川人、湖南人、江西人租住在小柳路的緣故,每到吃飯的時候,小柳路總彌漫著一股辣椒被油煸炒的香味,吃不了辣的本地人總是會被嗆得咳嗽幾聲。
作為鬧市里的城中村,小柳路周邊的房子多是磚瓦結構的,大部分都沒有裝修,現在的住戶多是來福州打工的外地人。他們有的當清潔工,有的當保姆,有的在工地里當泥水工。
在不少外地租客的心中,小柳路已經成為他們在福州的一個踏實的落腳點。“我的金銀店開在這里九年了,我也見證了小柳路的變遷,如今這一片要拆遷了,很舍不得。”小柳路103號金銀店的老板、來福州打工的莆田小伙告訴記者,他在福州娶了老婆、有了女兒,好不容易穩定了,誰知又要搬家了。
小柳路水果攤漂亮的廣西老板娘告訴記者,這兒的租金便宜,聚集了1000多名外地租戶,“這里拆了,去哪兒還能找到一間四百元左右的房子呢?”

????居民聚在一起討論拆遷事宜。
天色漸漸昏暗,路燈也亮了起來,外來收廢品的師傅們蹬著裝滿“戰利品”的三輪車,談笑著離開了小柳路,這條小路對他們來說并無任何特別。
“天冷,您回屋里坐著吧。”采訪結束后,記者擔心張依姆坐在外面冷,勸她回房間。
“兒子去看房子了,我要坐在這等他回來。”老人的視線終于從榕樹上離開,望向兒子離開的方向。
不論如何,小柳路總是要隨著大都市發展的脈搏“動”起來的。只是對于小柳路的居民們來說,離開了這兒,哪里才是他們心中的下一個“小柳”呢?
(福州晚報記者 申哲 毛小春 管澍/文 張旭陽/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