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鐘前村連片養豬場污染一事記者牽掛了3年多,日前再度回訪
養豬改養鰻 山清又水秀

鐘前村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枇杷,既美化了環境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福清市漁溪鎮鐘前村的重重山坳里曾藏著8家規模養豬場,2011年,本報記者接到村民投訴后初次來到這里,遠遠就能聞到撲鼻的豬糞味,溪水又黑又臭,污染了下游十多公里水源,村民怨聲載道。本報及時進行采訪監督報道,引起漁溪鎮高度重視,迅速進行整治。自此,養豬場污染一事成了記者心頭的牽掛,3年過去了,鐘前村這一污染問題解決了嗎?養殖戶轉型了嗎?村民們滿意了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再度回訪鐘前村,發現村里環境大變樣……
養豬場成養鰻場外出村民又返鄉
日前,記者一行從漁溪鎮盤山而上,驅車約20分鐘來到鐘前村,山路邊種著龍眼樹、柿子樹還有枇杷樹,越往山上走,空氣越清新,能聞到樹木的自然味道。豬糞味沒了,記者松了一口氣。汽車沿著山路又行駛數分鐘,一座座散布在各個山頭的民房出現在眼前,屋前放著山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摩托車,大門敞開,卻多數無人在家。
一名村民告訴記者,許多人正在山里采伐經審批的經濟林。記者看見田里有許多大棚,頂上罩著黑色的網。村民說,這些原來都是養豬場,現在改成養鰻場,大大小小有12家,養殖的鰻魚有的出口日本。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黃秀芳的養鰻場。黃秀芳說,目前場里還有兩三噸鰻魚,每天三四人照看著,養1噸的成本大約8萬元,廠家的收購價是每噸8.5萬元,每年投入越多,掙得越多。
“你別看這里的水現在可以養鰻,以前可是又黑又臭,空氣里都是豬糞的味道,窗戶都不敢打開。”黃秀芳的親戚黃忠明從新加坡打工回鄉不久,他說,前些年,這一帶山坳有不少養豬場,豬糞排到溪里,久而久之,溪水變得臭不可聞,如今養豬場被拆除了,水質變好了,在外面打工的人也愿意回鄉討生活了。
“我們村常住人口很少,許多人在外地甚至國外打工,有的人一年到頭也沒掙到多少錢,現在村里衛生環境好些了,當然還是回家好?!秉S忠明的兄弟補充道。

活蹦亂跳的鰻魚孕育著農家的希望
只要決心大骨頭也啃下
黃忠明等人的喜悅,記者感同身受,因為這個村是記者多年的牽掛,算上這次記者先后來過3次。
2011年4月,村民向本報反映養豬場污染嚴重一事,記者一行多人前往村里核實,果如村民所言。
2012年7月,村里已經有了沼氣池處理豬糞,記者第二次前往,發現沼氣池發揮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雨水沖刷下,豬糞大量浮出水面,灌溉農田的溪水仍然黑臭。
當年,鐘前村的8家養豬場投入一兩千萬元,大部分位于畜禽養殖禁建區,所謂禁建區,就是指列入整治范圍,養殖場的建設規模不能擴大,治污必須達標,若治污不達標則要被拆除。日前,本報記者第三次前往該村,終于感受到可喜的變化。記者聯系到了當年漁溪鎮分管農業的孫副鎮長。據他介紹,8家養豬場由于影響飲水安全,下游的村民意見很大,鎮里派人到豬場挨個進行思想動員,還開會研究出臺了補償方案,有的場主簽了協議主動拆除養豬場,但仍有人不配合,鎮里只好依法組織人員進行強制拆除。看到政府整治的決心,8家養豬場于去年10月全部拆除完畢。
養豬場拆了,場主、工人以何為生?孫副鎮長說,養鰻業是福清的重要產業,鐘前村早年就有一定的養鰻基礎,有的村民在跟風建起養豬場之前就是養鰻的,養豬場被拆后恢復養鰻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沒有了養豬場污染,村里的環境漸漸好轉,溪水也干凈了,養鰻產業也就發展起來了。

2012年6月本報記者在現場看見河水黑乎乎的滿是豬糞
生態美還要百姓富
在與村民攀談中,記者體會到村民對環境改善的喜悅,但也有村民對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心,例如,村道太窄,不利于發展生產;每個養鰻場投入要一兩百萬元,小額貸款難,村民只好四處借款,經營利潤被高額利息分蝕了不少等等。
記者將村民的想法轉達給漁溪鎮的相關負責人。鎮里反饋說,鐘前村地理位置較偏,處在深山里,經濟相對落后,整個村才幾百人,大多數村民都下山從事各行各業,在山上靠養殖、種植為生的100多人以中老年人為主。目前已有小水泥路通往各村,再擴路要耗費很大成本,沒有這筆經費。而小額貸款一事,屬商業政策范圍,鎮里也是無能為力,資金短缺問題更多需要村民自己尋出路。
記者也了解到,受鐘前村地域、農民自身經濟文化現狀等多種因素制約,村民處于與外界價格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廠家來以什么價格收購,村民就賣什么價格,例如,村里每公斤枇杷僅賣3元,龍眼上市旺季時每公斤1元也賣過,村民很希望價格能與市場對接,或招商引進技術進行深加工,讓山里的水果和土特產賣出好價錢。
□記者手記
農民要致富村里要服務
站在鐘前村的土地上,記者感覺到了一股新氣息,因為這個村子發生了很大改變,這種變化給村民帶來的是喜悅。采訪中有個細節讓記者印象深刻,一村民拍著胸脯跟記者保證,這一帶如今已沒有了污染環境的養豬場,笑容是他從內心流露出來的。
村莊干凈了,山水變美了,這一切源于政府整治的決心和力度。然而,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村子,要想發展起來,還需要各級干部的擔當和責任。當記者向鐘前村村委會書記了解村里的行政面積、人口情況等,這名書記一問三不知,讓記者聯系村里的“文統”。當記者昨日15時許聯系到郭姓的“文統”時,她卻告訴記者她“在睡覺”,數據要過后再查,村里工作人員對村政的冷漠和無知讓記者大跌眼鏡。
農村要建設離不開村委會,農民要致富,也不離開村里的服務。如果村干部“在其位謀其政”,能俯下身子支持和幫助村民,大家一起想點子、出主意,農村美好的畫卷何愁畫不出來。
訪民情、惠民生該是鐘前村村干部的當務之急,不論是牽線搭橋,向深加工領域拓展拉長產業鏈,還是強化價格信息服務,村民都希望能得到村里的進一步支持和引導。
(福州晚報記者 黃秀泉 趙錚艷/文 張人峰/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