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位老將軍,為先烈獻上鮮花
東南網8月2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闕文龍 張超暉 通訊員 阮彬彬文/圖)昨日上午,海峽兩岸各界公祭甲申馬江海戰英烈、甲午海戰英烈活動在馬尾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退役將軍、參戰英烈后裔、船政后裔、駐地部隊官兵等社會各界人士共600多人參加。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岳,福州市長楊益民參加公祭活動。
上午9時,馬尾昭忠祠正門前,兩岸嘉賓肅然佇立。昭忠祠作為海戰英烈紀念專祠,合祭的是中國近代海軍兩次抵御外辱之役忠勇殉國將士之靈。陵園廣場上,兩岸各界人士列方陣,奏樂鳴禮炮,接著向英烈敬獻鮮花,緩緩繞烈士墓一周。敬獻的菊花組成了“忠昭華夏”、“碧血千秋”八個大字。
活動中,楊岳發表講話稱,在甲申海戰、甲午海戰兩場抵御外辱的戰爭中,海峽兩岸同胞血濃于水、休戚與共、同仇敵愾,共同譜寫了一部蕩氣回腸的抗爭史。歷史證明,這種血脈相連的天然紐帶,是任何力量都滅不了、割不斷的。
歷史不能忘記,1884年8月23日,強行陳兵馬尾港的法國遠東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甲申馬江海戰,福建水師700余名將士血染馬江。120年前甲午海戰,艦隊戰敗,洋務強國夢碎,掀開中國近代史。兩場抵御外辱之役讓我們沉痛不已,數千名水師官兵以身殉國,均以中國慘敗為結局,這一幕始終縈繞在不少中國人的心頭。
□相關新聞
兩岸專家聚首福州 研討海權意識與民族復興
東南網8月2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之光劉虎)紀念馬江海戰130周年研討會23日在福州舉行。近50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齊聚130年前爆發中法馬江海戰的遺址,圍繞海權意識與民族復興的主題進行研討。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當前國民海權意識教育的窘境與出路”、“如何因應國際上傳統海權意識的對抗性思維”、“中華傳統文化在形塑海權意識中的地位與作用”、“面向21世紀,中華民族需要怎樣的海權意識”等發表意見,碰撞思想。
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德政表示,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海警常態化巡邏釣魚島海域,表明大陸增強海權意識。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表示,海峽兩岸在東海、南海海權問題上亟須加強合作,共同為民族的復興出力。
同題新聞:
紀念甲申馬江海戰130周年、甲午海戰120周年公祭活動昨日在福州馬尾舉行
海峽兩岸各界公祭海戰英烈

兩岸退役將軍、參戰英烈后裔等600多人在參加公祭活動

兩岸各界向英烈敬獻鮮花
東快訊(記者許才芳吳靜/文柳濤/圖通訊員許琳晶林穎)昨日,海峽兩岸各界公祭甲申馬江海戰英烈、甲午海戰英烈活動在馬尾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退役將軍、參戰英烈后裔、船政后裔、駐地部隊官兵等社會各界人士共600多人參加活動。
上午9時,馬尾昭忠祠正門前,兩岸嘉賓肅然佇立。昭忠祠作為海戰英烈紀念專祠,合祭的是中國近代海軍兩次抵御外辱之役忠勇殉國將士之靈。
“海峽兩岸各界紀念甲申海戰130周年、甲午海戰120周年公祭活動現在開始。”司儀宣布后,昭忠祠正門緩緩打開,公祭儀式正式開始,按照盥洗、罄香、誦祭文、行三鞠躬禮、獻花等程序依次進行。
活動中,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岳發表講話,他說:“在這兩場抵御外侮的戰爭中,福建水師、北洋水師的將士奮勇殺敵、痛擊外寇,寫下了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展現了不畏強敵、血染海疆的戰斗精神,彰顯了以身殉國、盡節以終的悲壯情懷,體現了耿耿忠烈、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特別是這些海戰英烈大多出自船政學堂,他們前仆后繼,共赴國難,用英雄事跡在人世間留下了浩然正氣,充分詮釋了船政人保家衛國、精忠報國的道義擔當,充分展露了船政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無畏氣概。”
之后,全體人員步行至烈士陵園。在陵園廣場上,兩岸各界人士列方陣,奏樂鳴禮炮,接著向英烈敬獻鮮花,緩繞烈士墓一周。敬獻的菊花組成了“忠昭華夏”、“碧血千秋”八個大字。
在現場,福建水師第一代艦長林文和的后人林永和攜著父親、外甥三代人同來公祭。“1884年8月,“永保”艦在中法馬江海戰中被炸沉,頭部受重傷的林文和落水,他憑著一身好水性游到岸邊得以幸存。”林永和說,中法海戰120年的時候,他和父親、兒子,三個人都去了。今年中法海戰130周年,80多歲年邁的父親執意要過來悼念先烈,林永和還帶了妹妹的兒子過來,就是為了讓下一代學習先烈們的精神,銘記歷史,努力奮斗,將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相關鏈接
兩場海戰參戰艦隊同福建船政密切相關
1884年8月23日,強行陳兵馬尾港的法國遠東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震驚中外的甲申馬江海戰。面對強敵,福建水師官兵和沿江民眾奮起抗御,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終因清廷畏戰求和、坐失良機,慘遭重挫,10余艘艦船全部被擊沉,700余名水師將士,血染馬江,捐軀軍港。
為祭祀殉難的將士,1885年,馬江海戰紀念館(即馬江昭忠祠)開始建設,1922年,中日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中國海軍將士牌位移設入昭忠祠合祀,進一步確立了馬江昭忠祠在國家祭祀系統中的特殊地位,即海軍烈士紀念專祠。為進一步弘揚船政文化,傳承民族氣節,馬尾區委、區政府于近期修繕馬江昭忠祠,并對紀念館陳列展覽進行改版。
追溯歷史,兩場海戰參戰艦隊同福建船政密切相關。1866年,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的福建船政學堂,由左宗棠、沈葆楨等晚清洋務派重臣在福州馬尾創辦。從此,馬尾港之畔誕生了福建船政,由此改變了近代中國“守內河,棄大洋”的傳統戰略,而倡導“內守外攻相結合”的海防思想。造艦船、辦學堂、育人才、建海軍,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成立,船政學生曾多次駕駛船政艦船“揚武”、“建威”、“靖遠”等艦進行近海和遠洋航行,勇敢捍衛海疆和探索神秘的海洋。
時光轉至現代,今年適逢甲午海戰120周年、甲申馬江海戰130周年、沈葆楨巡臺140周年,三大事件均與船政密切相關。為緬懷英烈,銘記歷史,進一步弘揚以愛國自強、不畏強敵為核心的中國船政精神,增強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共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閩臺兩地以各種方式開展紀念活動。
福州是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同時還孕育了璀璨的中國船政文化。福建船政的創建,在近代中國海洋軍事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開始邁向海權的第一步。船政文化不僅歷史蘊含深厚,而且承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至今仍激勵著福州這座城市不斷改革創新、開拓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