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后有彩虹 東南網6月1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徐占升 通訊員 邱仁松 林冰)雖然可門港大開發振興了連江縣域經濟,但對于生活在此的人來說,卻意味著原本寧靜的生活被打破,經歷著發展的轉型。 據顏岐村黨支部書記顏家珍回憶,當時得知華電將要落戶在村里,村民是有顧慮的,擔心這座電廠會破壞自己的生計。“電廠征海征地,肯定會占用養殖用地,這意味著群眾失去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海洋和灘涂。” 后來的事實證明,華電不但沒有讓顏岐村民無事可干,反而使這個貧窮偏僻的小漁村,變成街道寬敞、新屋林立的新農村。 首先是縣里大力推進可門港配套建設。原來的鄉村公路被寬敞的柏油馬路取代,大大縮短了村里到縣城的距離,這是顏岐村舊貌換新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華電動工建設時,數千工人的吃、住、理發等問題需要解決。村民發現這一商機后,有的開起家庭旅館,有的辦起小飯店,賺了一桶金。 雖然華電的入駐征用了村里600多畝養殖用海,但村民很快轉到周邊繼續從事養殖,并且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餌料銷售、種苗培育,到養殖、銷售各種水產品,家家戶戶都成為這個產業鏈中的一環。 但可門港開發并沒有止步于華電,也沒有止步于顏岐村。 “如果僅僅影響一兩個村,后來就不會有這么大規模的轉產轉業了。”坑園鎮黨委書記林家書說,他當時擔任鎮人大主席,2004年抽調到可門港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我去了一段時間后,就覺得可門港開發是不可逆轉了。我們坑園鎮完全處于開發區里,必須未雨綢繆,解決大開發后近萬人的就業和生計問題。” 坑園鎮人口2.2萬,90%以上從事與養殖相關的工作。林家書當時的想法是,如果征海,受影響最大的就是50歲左右的,因為這部分人最擅長的就是養殖,年輕人反倒容易適應脫離養殖的生活。 最終,坑園鎮走出了一條轉地方不轉產業的新路,引導漁民到國內外其他地方承包養殖,繼續發揮專長。2010年,組織村民代表出外考察養殖環境,近到福清、寧德、莆田,遠到江蘇、廣東、廣西,前后不下20次。通過努力,2011年促成300多人在江蘇鹽城簽訂養殖南美對蝦的合同,承包蝦塘2800畝,2012年又在廣東、廣西等地承包養殖池塘近5000畝。 2013年10月份,在印尼三林集團的幫助下,下嶼村養殖戶的腳步跨出了國門,在印尼Pengelap島附近海域找到養殖場所,投資2000萬元,養殖1000多框網箱的斑魚類。 與此同時,一批留在當地的漁民開始謀劃著新的賺錢路子。在下嶼村,以海釣及海上觀光為主的海上休閑旅游業正帶動當地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長,經濟重心逐步由一產向三產轉移。2013年,下嶼村生產總值達3.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其中,商貿、休閑垂釣、飲食等第三產業占比超過10%。 “出租漁船一次能掙300元,自己還能順帶釣些魚,生活很寬裕。”下嶼村村民蔡新華一家原是漁業養殖戶,現在轉行經營兩艘供游客海釣的漁船,“每個月每艘船出海超過20趟。碰到周末,游客太多了,不是熟客都沒法接”。 轉型之后,更多的坑園鎮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回到原本平靜的生活軌跡。 |
相關閱讀:
- [ 05-16]可門港鐵路支線9月底完工驗收 已完成近70%(圖)
- [ 10-10]可門港鐵路支線正式鋪軌將完善福建海鐵聯運體系
- [ 04-04]可門:億噸大港集聚千億產業
- [ 11-07]連江可門港大官坂墾區1.55萬畝填方工程開工
- [ 11-06]連江可門港萬畝基建工程啟動 預計2014年4月完工
- [ 07-03]連江可門港:填海造地開拓福建港口工業新氣象
- [ 06-10]可門港打造千億臨港產業集群 央企巨頭競相入駐
- [ 05-21]連江可門港通港大道改擴建 一期工程國慶前完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