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碑記載鄭和七下西洋 見證海上絲綢之路歷史
2014-05-16 09:47? 祝健?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明史》中,關于鄭和七下西洋的年月、航行路線、到達國名等方面的記載大多是錯誤的。84年前,從長樂南山天妃宮遺址中挖出來的一塊石碑的碑文內容,糾正了這些錯誤。15日,記者在長樂鄭和公園內的鄭和史跡陳列館,看到了這塊“鎮館之寶”——天妃靈應之記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是鄭和于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時鐫刻的,全文1177字,記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時間、所歷諸國及在長樂活動情況,是目前國內研究鄭和下西洋最珍貴的實物史料。 碑文糾正《明史》多處錯誤 記者看到,天妃靈應之記碑碑額書有小篆“天妃靈應之記”6字,其中2字殘損。字框的上端及兩側陰鐫線刻如意云氣紋,頂端正中涌出一輪圓月,石碑正文四周鐫刻著纏枝蕃蓮花紋。 陳遲是鄭和史跡陳列館館長,也是長樂鄭和研究會理事。對于這塊碑的內容和重要意義,陳遲再清楚不過了。“它是一份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糾正了《明史》等書籍對七下西洋的年月、航行路線、到達國名等方面的記載錯誤。”陳遲說,涉及鄭和下西洋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大多在明代中葉被“海禁派”所銷毀。這給后人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詳細過程,帶來了困難。《明史》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后200多年才編纂的,難免有差錯。因此,像天妃靈應之記碑這樣的實物史料,很是珍貴。 陳遲告訴記者,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往返年代和意義,過去一直以乾隆年間張廷玉纂修的《明史》為準。《明史》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并展示大明的兵力”。但根據天妃靈應之記碑文記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往諸番國,開讀賞賜”。前者的說法充滿火藥味,后者的內涵則是經貿文化交流、和平外交。前者為后來學者所編撰,后者為鄭和親自刊記,可信度更高。“其碑文可訂正和補充史書記載中的某些錯誤與不足,是我們祖先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石碑曾一度在戰亂中遺失 天妃靈應之記碑的發現,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塊碑最早時立于長樂南山天妃宮內。由于年久失修,天妃宮倒塌后,碑被埋于荒土之中。1930年,一位農民在天妃宮遺址挖土時發現了這塊碑。當時的長樂縣長吳鼎芬立即派人將碑移到縣署“思善齋”側。吳鼎芬離任后,此碑又被亂草掩蓋。 1935年,湖南人王伯秋擔任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長樂縣長時,偶然間在縣署檔案中看到了這塊碑的記載,于是派人到處尋找,終于在草叢中發現了它。王伯秋對碑文進行摹拓后,分寄國內外學者鑒定。石碑的發現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學者們紛紛寫文章進行評述、考證,掀起了以實物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進行研究的熱潮。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不讓重要物資尤其是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文物落入敵人手中,王伯秋組織民眾疏散物資,并決定將天妃靈應之記碑北運,寄存于安全之處。在碑石運走前,王伯秋特別囑咐手下林治渭,戰后務必排除萬難運回此碑。 不久,第一區行政專員公署北撤,王伯秋離職,碑石最終寄藏何處便無人知曉了。抗戰勝利后,林治渭調任長樂教育科長,開始四處尋找石碑的下落。一次,他在與福建省立圖書館館長薩北寅閑談時,得知當年長樂古物北運時,曾想寄藏于省立圖書館,由于圖書館也在搬遷之列,所以沒有接受。林治渭于是請薩北寅調閱檔案,查找此碑下落。 工夫不負有心人,薩北寅終于在檔案中找到線索:原來石碑寄藏于南平一倉庫中。幾天后,幾經輾轉的天妃靈應之記碑,終于回到了長樂。 長樂太平港曾貿易繁榮 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世界航海史之先河。每次出海前,鄭和都在長樂駐泊,造船練兵,這也給福建的造船業、航海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明朝王應山在《閩都記》中就曾提到,鄭和在長樂造船時,這里貿易繁榮。 陳遲介紹,按照碑文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鄭和下西洋后,大大推動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許多國家的國王及其親屬、使臣紛紛隨同鄭和寶船來華朝貢,從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驛道進京。有些使節和其親隨甚至會在長樂住上一段時間。 天妃靈應之記碑記載,永樂十五年,鄭和下西洋時,各國爭先進貢本國的珍貴動物,其中“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祿并獅子,卜剌哇國進千里駱駝并駝雞,爪哇、古里國進麋里羔獸”。各國的珍奇動物從長樂被帶到了全國各地。鄭和七下西洋及其后一段時期,長樂太平港成了一處著名的貿易港口。 (福州日報記者 祝健) |
相關閱讀:
- [ 05-15]福建長樂:見證鄭和七下西洋 今日弘揚海絲文化
- [ 05-15]海交會文藝晚會17日將獻演 “海絲之夜”亮點多
- [ 05-13]福建泉州:伴“海絲”茶葉香飄海外
- [ 05-13]走進“海絲”遺留的風景:“蠔宅”處處見 簪花個個艷
- [ 05-12]福建泉州:伴“海絲”茶葉香飄海外
- [ 05-12]“海絲”要把“中國服務”運出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