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曾是中琉朝貢貿易口岸 也是冊封使團啟航地
2014-05-13 07:20? 綦芬?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琉球館 福州港曾是明清兩代中琉朝貢貿易的唯一口岸,也是琉球冊封使團啟航地。福州至今留存的琉球館、琉球墓、河口萬壽橋等,是福州海絲之路和中琉友好往來的實物見證,是全國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歷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歷史遺跡。 琉球館現為 對外友好關系史館 12日,記者來到臺江區琯后街21號的柔遠驛。這是一座帶門罩的小院,院外立有省、市級文保單位柔遠驛(琉球館)的保護碑,院內有一幢兩層樓的木構建筑,廳堂上方懸掛著“海不揚波”的橫匾。 據臺江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柔遠驛地處臺江河口地區,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原為“優待遠人,以示朝廷懷柔之至”,是專門接待古琉球國的貢使、通事和船員的館舍和貨商交易場所,民間俗稱“琉球館”。“琉球館當年規模很大,不僅有驛館,還有天妃宮、進貢廠等。” 柔遠驛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嘉慶、同治年間曾大修,后逐漸廢毀,僅存清末二層木結構建筑一座。1992年,市政府撥專款落架大修,辟為福州市對外友好關系史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代時,臺江河口地區擅于駕船的‘閩人36姓’被派到琉球去,將福建的航海技術傳播過去。兩年前,琉球后人來參觀琉球館時,驚喜地看到櫥窗里‘閩人36姓’的牌子,直說那是他們祖先的姓。”臺江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說。 據悉,琉球館每年免費接待眾多國內外參觀者,包括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和國際友人等,前兩天來自國家圖書館和清華大學的專家學者還來這里參觀。 琉球墓成了 中琉關系紀念地 在村民的指引下,12日,記者在倉山鎮先農村白泉庵東面的一處山崗上,找到了紅墻圍著、鐵柵欄門鎖著的“琉球墓園”。 記者隨守墓人陳豐入園。“臺階上有6臺墓,下面有3臺墓,滿清時向中國進貢的琉球人病死后埋在這里。以前這一帶有一二百臺琉球人的墓,文革時被除掉做豬欄。這9臺墓,有的是附近磨層山、郵電學校建設時遷過來的。1980年,市里撥款將這里圍起來,建了墓園。”陳豐說。 園內立著市級文保單位“琉球墓群”的保護碑。供桌前方,從左往右依次擺開6臺墓。每座墓規模都不大,形狀像龜甲,即民間俗稱的龜甲墓。墓碑上刻有“琉球國首里府宮舍益公乾隆四年己六月初五”“琉球國八重山西表親云上梅公氏墓乾隆二十一年丙五月初六日立”等字跡。臺階一角還有3臺墓,其中有一臺墓碑上刻有“琉球國才庫官源河親云上向公諱維藩墓康熙57年歲次戊歲子貢求旬吉旦立”。亭子下方還有6塊墓碑,都是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琉球人的墓碑。 陳豐告訴記者:“這里每年都會接待兩三批琉球國的后人,他們燒香祭祀祖先,講日本話。福建師大的琉球留學生會過來看看。” 據市博物館副研究員陳靜介紹,埋在中國的琉球人主要有三類:來華的琉球使團成員;來華的琉球留學生;中國沿海的琉球飄風難民。 據悉,當年福州的琉球墓分布在張坑山、白泉庵、吉祥山和金雞山等處,1980年7月,日本沖繩縣友好之翼訪華團一行127人到訪琉球館,祭掃白泉庵琉球墓,其中一名團員源河朝康還找到了自己的祖墓,即上文所說的琉球國才庫官向維藩墓。 琉球墓群 臺江河口是 琉球貢使登陸地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于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十分重視發展海外貿易,當時福州的對外貿易已擴展到西亞和阿拉伯諸國。明代是福州對外貿易的全盛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從長樂太平港侯風啟航。明初實行禁海政策,只許官方朝貢貿易存在,福建被指定為琉球國朝貢貿易之處,明成化年間,市舶司從泉州遷到到福州,并在福州河口建柔遠驛。 “福州港被指定為中琉交通的港口,臺江河口則成為明清兩代琉球貢使的登陸地。明朝廷規定,中國與琉球的朝貢貿易主要通過福州港進行,福州是對琉球開放的唯一口岸,也是冊封使團離國啟航的出發點。”閩都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趙君堯告訴記者。 趙君堯說,明朝廷在閩安鎮設“巡檢司”衙門,又在臺江十二橋的琯后街河口這個地方建立進貢廠和柔遠驛。進貢廠為貯存琉球貢品,柔遠驛則供琉球使臣居住。琉球國等進貢船在閩安鎮經“巡檢司”檢驗封倉后入福州內港河口,先把貢品貯存在“進貢廠”里,然后擇期取道進京。琉球國的使者、通事、商人、船員等就住在“進貢廠”南邊的“柔遠驛”。 琉球國原本是一個“地無貨殖,故商賈不通”“縛竹為筏,不駕舟楫”的海上島國,生產力極為低下。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楊載奉“即位建元詔”出使琉球,同年12月,琉球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隨楊載入朝進貢,這是中琉朝貢貿易之始,由此拉開中琉宗藩關系的序幕。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遣使赴琉球悼中山王察度,并封其子武寧為中山王,這是中國冊封琉球之始。 為幫助琉球發展海上交通和貿易,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賜閩人三十六姓善舟者,令往來朝貢”。來自臺江河口的蔡、鄭、金、林、陳、魏等閩人三十六姓,后來移居琉球,他們幾乎掌管著琉球與中國的貿易,為促進琉球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趙君堯說,明、清兩代,福州河口一帶是琉球國貢船和貿易船只的集中泊地。傅衣凌先生在《福建琉球通商史跡調查記》中說:“迄于清代,河口仍為琉球商人集居之地,故老相傳,當貢船來閩時,其地的繁華殷盛,曾為全城之冠”。直到1875年之前,臺江區十二橋琯后街一帶仍隨時可見寬袍廣袖的琉球人身影。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河口萬壽橋”見證了中琉往來的歷史。 琉球冊封使中 福州籍有4人 “中國每遇琉球王逝世和新國王登基,總會派遣使臣前往琉球諭祭故王并冊封新王。接受冊封的琉球國派進貢使前來中國朝貢,宣誓效忠。”陳靜介紹說。 從明到清,中國政府共派出冊封使22次43名,其中福州籍有4人:明萬歷七年(1579年)受命為冊封琉球副使的謝杰(今長樂江田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受命為冊封琉球正使的齊鯤;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受命為冊封琉球正使的林鴻年;清同治四年(1865年)受命為冊封琉球正使的趙新。 趙君堯告訴記者,冊封使臣領命后,必須到福州籌造冊封舟,募兵丁及其他隨封人員,做好一切啟程準備工作。朝廷下令在福州南臺島設立船廠,專門建造出使琉球的冊封舟,福船為冊封舟。明清兩代中國冊封使和中琉雙方朝貢貿易之航路,即福州至那霸。船造好后選定黃道吉日登舟,由福州長樂梅花海口或五虎門海口開洋,經東涌小琉球、黃茅、釣魚、赤嶼、姑米山、葉壁,進那霸港,在海上航行單程一般要10多天。冊封舟在帶去朝廷柔遠撫蕃圣旨的同時,也帶去中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去琉球賴以生存的貿易機會,促進中琉的海上貿易往來。陳靜說:“閩侯南嶼的周子和就作為隨船人員,把福州拳術傳到琉球,現在沖繩的空手道,就是揉合中國拳術的套路和技巧。” 琉球國進貢到中國的貨物有琉球馬、芭蕉布、金銀罐、金紙圍屏、泥金扇等。琉球商人從福建帶走的貨物主要是福建產的陶瓷、茶葉、絲棉織品和錫器、白糖等。 趙君堯說:“琉球逐步發展成為太平洋的貿易中轉站,并一度成為明清兩代對外貿易的重心,也成為明清政府獲取海外物資的重要渠道。中琉貿易極大地推動了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彌補了明、清海禁時期福建與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經濟往來的不足,不僅大大推動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福建商品市場的繁榮,大大提高了福州港的地位。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而改為沖繩縣為止,中琉宗藩關系保持了500多年。” (福州晚報記者 綦芬/文 陳建國/攝) |
相關閱讀:
- [ 03-12]前2月福州港江陰口岸受理報檢進口汽車突破800萬美元
- [ 01-23]福州口岸顯集聚效應 去年進口鐵礦石創歷史新高
- [ 01-21]去年福州口岸進口散裝鐵礦 1526.31萬噸
- [ 01-20]福州保稅港區力求口岸通關順暢
- [ 01-20]去年福州口岸進口散裝鐵礦 1526.31萬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