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年前福大新校區曾是火山口 殘存3個火山機構
2014-04-29 07:17? 齊榕吳靜?來源:東南快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雙子Ⅰ號”火山機構解剖圖 本報訊(記者齊榕 吳靜 實習生 林橄文/圖)1億年前,福州大學新校區曾經是火山口,這是不是很神奇?記者昨日從福州大學獲悉,福州大學新校區校園內發現3個火山機構,其中2個位于行政南樓之南山(南長安山)。該校區內殘存著2個保存較完好的1億年前的古火山口,可以說“福州大學是坐落在1億年前的古火山口之上”。 據了解,本次福州大學校園內共發現3個火山機構,其中2個位于行政南樓之南山(南長安山),以通向南門的公路為界,分列東西兩側,為2個連體火山,可能共同有一個巖漿房,暫時名為“福州大學雙子火山”,西邊命名為“雙子Ⅰ號”,東邊命名為“雙子Ⅱ號”。另一火山機構位于留學生樓后山,岐安村處。 據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彭向東副院長介紹,雙子Ⅰ號“是一個完好的火山通道的剖面,火山通道呈橢圓形,長軸最大直徑約50m,南壁通道出露寬度35m。而火山通道與閃長巖基座的侵入接觸關系界限清晰,呈弧形圈閉,為該火山通道的南壁,這是該火山的最大亮點之處?;鹕酵ǖ纼染闪骷y巖構成,但兩側與中心部位組成的巖石呈現明顯差異,中心部分的流紋巖呈灰白色、硬度明顯偏大。對此,可以推測為晚期火山頸相的產物。而兩側為早期火山通道相的流紋巖殘留部分,二者在巖石的化學成分方面應該有較大的差異,晚期的火山頸相流紋巖中SiO2含量應明顯增高,應為巖漿連續演化至晚期的結果。 而“雙子Ⅱ號”火山機構,火山通道相邊界清晰,呈明顯的環狀斷續出露展布,火山通道相與基座閃長巖及早期邊坡相火山巖侵入接觸邊界清晰;多處可見邊坡相火山碎屑巖呈沉積不整合覆蓋在閃長巖之上。但由于圍繞火山機構的邊坡相火山巖呈明顯的環形放射狀展布,縱向上易呈現三個火山噴發期次的火山層序特征。 此外,岐安村火山機構發育出露完好,但由于附近農民采掘閃長巖基座的風化殘余物作為建筑用砂,該火山通道相的火山邊壁被部分剝露出來。 如何保護開發 專家支招挖掘火山遺跡 火山地質遺跡的挖掘、保護、保護開發,將如何進行,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對于“雙子Ⅰ號”火山地質遺跡,專家們提出福大“雙子Ⅰ號”火山地質遺跡——環形斷續木制長廊式展示建設方案。首先對此山丘基部的雜草、碎石進行清理,特別是山體的南壁,火山通道通過考古挖掘后,清晰展現出來,此處為該火山機構展示的核心,在距離山體合適觀測的距離范圍內,建設圍繞山體的環形斷續木制長廊,長廊僅在火山通道處建設,其它部位建設開放的行人巖石硬化路面,長廊內部設置經科學研究構建的火山相關介紹資料,益于參觀者研究與觀察。這項建設方案與校園區的主建設格調也是一致的。 而“雙子Ⅱ號”火山地質遺跡保護與建設方案則是,擬在此山體北側沿著通道邊壁進行挖掘,該邊界位于地形變陡處,為弧展布,盡量降低其火山基座閃長巖的相對高度,與相對高度,與相鄰區域地面高度一致,展現出個弧形聳的火山通道光滑壁區域地面高度一致,展現出個弧形聳的火山通道光滑壁與岐安村的火山邊壁相似。 但是,岐安村火山地質遺跡,此火山機構目前剝露較好,通道、柱狀節理展清晰無需更多建設。只是由于農民建房影響了觀察,無大礙。 遺址價值無限 科普價值高于科學價值 據了解,旗山丘陵地帶的形成演化歷史具有波瀾壯闊的神奇色彩。 1.3億年前后,區域上發生大規模的巖漿侵入事件,造就了大約在地殼8-10千米深度的閃長巖的侵位,之后區域地殼開始隆升,并發生大致在2-3千米處淺層的花崗斑巖的侵位,直到1億年前后,這些閃長巖、花崗巖隆升至地表,遭受風化侵蝕。此后,福建省東部大規模的酸性火山活動頻繁爆發,在這些閃長巖、花崗斑巖的巖石基礎座上,沿著北西向斷裂帶,發育了一系列的大陸“普林尼式”小型錐狀層火山,后經新生代地殼的隆升,多數的火山機構遭到了嚴重破壞,難以恢復。 彭向東教授說,此次福州大學校園內火山口的發現,科普價值高于科學價值。他說,“火山口的發現,從科學而言,只能從地貌回述1億年前此處的狀況。但是,該處的科普價值是無限的。對學校地質專業學生而言,火山口遺址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實踐基地,最直觀的學習書本,而對學校非地質專業學生和市民來說,則是一個科普基地。” “當然,從目前考察看,福建八閩大地都是火山地質遺跡,甚至中國的東部都是。因為中國的東部,地處環太平洋西岸活動版塊位置,所以1億年前都是火山活動頻繁地區?!迸硐驏|教授說,除了本次福州大學校園內發現的遺跡外,福建龍巖上杭東南城郊七峰山火山結構也非常顯著。 地質專家評價 建議配套火山地質遺跡保護 中國地震局地質所研究員樊祺誠對福州大學校園區白堊紀火山機構進行科學評價。他說,福州大學校區出露罕見的白堊紀不同時期巖漿作用產物,包括侵入相向內長巖,爆發相火山碎屑巖和一處相的流紋巖,是建立中生代火山地質遺跡公園難得場所。 他對火山地質遺跡保護與規劃的建設性意見是,建議配套火山地質遺跡保護,設立小型火山博物館或火山展覽室,成為參觀、學習、科普和教學基地。 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張招崇教授對福州大學校園區白堊紀火山機構也作出自己的科學評價。他表示,福州大學校園內集中了白堊紀不同時期巖漿作用的產物:侵入相的閃長巖,溢流相流紋巖。爆發相的淡色灰巖以及侵出相的流紋巖。在一個小的區域內集中了比較多的巖相和各種接能關系,在國內外較為罕見,是科普和教學的理想基地。 |
相關閱讀:
- [ 02-04]生命之路:霧霾、火山與始足鳥 福州老習俗“祭灶”
- [ 05-11]冰島火山波及福州旅游市場 年薪3萬可申請日本自助游
- [ 04-23]網上流言:火山灰酸雨落福州 專家:毫無科學依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