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現代商業發展縮影:記憶中逝去的“老商業”
2014-04-08 07:37? 謝充靈?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上海西餐廳
茶亭街 核心提示:本月1日,在福州經營了19年的麥當勞東街店正式關閉,它的關閉讓很多福州消費者都想起了臺百華聯、茶亭街、東街口天橋、上海西餐廳、外文書店等近20年仍在記憶中卻已逝去的老商圈、老商業街和老店。在這些地方,排隊用糧票買售價不菲的蛋糕、乘要收費的扶梯、平安夜擠擁擠的東街口天橋……當時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如今回想起來仍似在眼前。業內人士說,這些“老商業”要么代表了一個傳統消費時代的終結,要么開啟了不少福州人新的生活消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的退出是福州現代商業發展的縮影。 餐飲:上海西餐廳和麥當勞臺江店帶來西式飲食 20多年前,福州人往往會對好朋友說:“走,去上海西餐廳!”或者對女朋友說:“今晚上西見!”1983年9月25日開業的上海西餐廳,就在福州東街口的鐘樓底下,也就是現在東方百貨的位置。這是我省的第一家西餐廳。 當時任上海西餐廳副主任的潘為人回憶說,那時候從上海過來了十幾名師傅,都是國際大飯店的大廚。經過專業培訓,他們做的西餐非常地道,有牛排、魚排、蝸牛等,和現在一樣,都是用大大的盤子裝著一小塊的牛肉、魚肉,旁邊配著“花草”,再來點通心粉什么的,一頓飯,大大小小的碟子、盤子一大堆,讓很多福州人都覺得非常新鮮。 除了這些,上海西餐廳還出售不同款式的糕點、冰激凌以及蓋著厚厚奶油的雕花蛋糕,那時候人們第一次認識奶油蛋糕,由此福州市場甚至掀起了“蛋糕旋風”。 雖然當時吃頓牛排需要三十幾元,并非是普通老百姓日常能承受,但很多“老福州”記得,那時候到上西買蛋糕、西點的人非常多,每天排隊排到大街上,還要憑糧票購買。一個6英寸的蛋糕要用1兩至2兩的糧票,再加上十幾元的現金才能買到。 到1995年,福州的上海西餐廳在全省已經有13家分店,可到1997年,因為西餐廳越來越多,且舊城改造中很多店面被拆除,到上海西餐廳吃西餐的人越來越少,直到2007年,其最后一家店關門。 同樣讓福州消費者感受到西式餐飲不同魅力的是在1994年開業的福州第一家洋快餐店——麥當勞臺江路店。 “忘不了當時它開業的情景,老長的隊伍,從玻璃門口一直排出來,繞過了當時的南星澡堂,排到了如今的江濱路上。麥當勞當天免費贈送開業后的頭200個漢堡,對當時的福州人來說,這種促銷手法前所未聞,加上前期鋪天蓋地的廣告,當天麥當勞店所在的臺江華聯商廈附近都快被擠爆了。”當時在華聯商廈上班的林女士回憶說。 業內人士表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麥當勞臺江路餐廳的開業,直接改變了榕城餐飲業的格局,在我市餐飲業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隨后麥當勞、肯德基更多的快餐店不斷開張,也掀起了強勁的“洋快餐旋風”。 不過,隨著商圈的變化,2003年10月,麥當勞臺江路餐廳正式關閉。 福州百貨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其中不少“老福州”最為熟悉的就是建于1952年的臺百大樓。在其經營的幾十年里,臺江百貨創造了每年平均向國家繳稅300多萬元的驕人業績,并獲得了“中華老字號”的金字招牌。 但在2000年前后,福州的商業格局出現了明顯變化,超級連鎖商業開始雄起,從好又多到沃爾瑪、麥德龍,再加上本土超市永輝等的興起,傳統的國有百貨受到巨大沖擊。2001年臺百便開始走下坡路,隨后的兩三年間,這家老百貨衰敗到連電費都交不起。 與臺百相同命運的是華聯商廈。福州華聯商廈于1986年元旦試營業,當時是我省最大的綜合性商業企業,并在全省商業企業中率先采用電動扶梯送顧客上下樓。很多市民因為覺得新奇,不買東西也去乘電梯,由于顧客太多,華聯因此一度對顧客乘電梯進行收費。 華聯商廈隨后也書寫了一個國有商業企業的傳奇:1987年,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創利潤305萬元;1988年,華聯商廈和東百銷售額雙雙突破一億元大關,創利稅424萬元。 同樣是在2000年前后,同樣是由于商業格局的變化,華聯商廈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僅2001年就虧損900多萬元,資不抵債的華聯商廈被迫于2002年3月關門。隨后盡管欲轉型復活,但兩次公開拍賣均遭流拍。 “臺百和華聯商廈的退出,意味著福州傳統百貨商業形式的結束。”業內人士說,當時同樣面臨巨大壓力的東百選擇了轉型,它緊跟形勢,拋棄了原來的柜臺式經營,逐步向現代商業轉變,由此避免了被淘汰的惡運,轉而成為了現代百貨業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傳統百貨退出市場后,現代百貨不斷進駐福州開業,如今除了東百,還有新華都、大洋、天虹、世茂、王府井等等。 商業街:茶亭街和東街口天橋難以與時俱進的“繁華” 2006年2月中旬,福州的茶亭街每天都能迎來一大批拍照留念的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同時還有大量搶購手工藝品的消費者。當時作為福州傳統手工藝一條街的茶亭街面臨拆除,在其退出前的最后一兩周里,這種情景每天都在上演,記者對此至今也仍是記憶猶新。 據專家介紹,古時候從南臺萬壽橋(即今解放大橋)進城的人,或由城里去南臺的人,都要經過茶亭。明清之后,有一些傳統手工老藝人在茶亭街建木房開店鋪,從事鐵器、角梳、樂器、雨傘、泥塑等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茶亭街逐步成為馳名中外的福州傳統手工業作坊街。 “茶亭街承載了太多福州獨特的民俗手工藝。”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歷史上茶亭街出現過多種手工藝百花齊放的局面。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手工藝都沒落了。以手工小泥人為例,最鼎盛的時候,茶亭街上有30多家泥人店。現在很多人的印象仍是:街道兩旁的眾商家迎送著往來顧客,河邊喝茶聊天的老人家悠閑地度過午后時光。 然而茶亭街連片矮陋的木板房經歷百年的風雨和洪水侵蝕成為危房。茶亭街的人口卻增長了4倍至5倍,當時沿街數千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不到3平方米。1979年,臺江區房管部門曾對茶亭街上的老木屋進行一次“修馬面、加樓層、卸撐柱”工程,改善了一部分緊房戶的居住條件。1990年,臺江區又啟動茶亭街改造工程,當年年底,福州市第一條騎樓式商業新街出現在福州市民的面前。 又過了十幾年,雖然茶亭街有著悠久的商貿歷史,但其道路狹窄,路中央電線桿密布,通行緩慢,已成為福州城區交通樞紐中軸線的“梗阻”。鑒于此,2006年2月底,我市開始對茶亭街進行拆除重建。目前原先的手工藝店分散在南后街等地。 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印象更深的是東街口的天橋。每到情人節或是平安夜,東街口就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特別是在平安夜,記者每次采訪都會發現,東街口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天橋,最擁擠的時候,過個天橋得花上20分鐘甚至半個小時。 記者了解到,福州東街口天橋是在1985年修建的。2011年初,為了給地鐵讓道,該天橋開始拆除,因為這座橋承載了許多福州年輕人的回憶,在獲知天橋要拆除后,不少福州人都紛紛前去拍照,作最后的告別。 書店:安泰外文書店等老書店受電商沖擊退市 在眾多行業中,福州最早受到電商沖擊的行業可以說是傳統書店。 原來位于鼓樓區安泰的福建省外文書店就是一家相當有特色的老書店。該書店于1976年3月成立,改革開放后,外文書店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科技資料、進口書報刊,舉辦各類涉外書展,對此福州不少中老年讀者都有極深的印象,這家書店也是福州外文書籍最全的一家店。 2004年前后,越洋圖書城等大型書店出現,福州整個圖書市場的競爭加劇,安泰外文書店向綜合書店轉型,但此后發現,轉型后并未被消費者看好。2007年,外文書店又重新回歸專業,主攻并加大引進外文書籍,當時主營品種達3萬多種,成為全省品種最全、最具權威的外文專業書店,其中80%的圖書為獨家經營的原版讀物。 “除了民營書店,更大的競爭對手是圖書電商的涌現。”業內人士說,電商銷售的圖書多是打7折或8折,很多甚至是5折銷售,而傳統書店卻無法以如此低的價格賣,因此福州市民的圖書消費迅速向電商轉移,不少傳統書店都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隨后的兩三年間,安泰外文書店的經營面積不斷縮減,到前兩三年,該書店基本退市。 事實上,與安泰外文書店一樣的還有很多特色的老書店,比如1980年潘秋在臺江開設的全國第一家民營書店“潘秋文學書店”,隨后又開了4家的連鎖“書店超市”,鼎盛時期,“潘秋超級書市”月營業額上百萬元,而前兩年也陸續退出。 此外,還有曾與潘秋書店齊名的樹人書店、席殊書屋、曉風書屋等,很多近兩三年都是不辭而別。 (福州晚報記者 謝充靈) |
相關閱讀:
- [ 04-03]福州商業格局多核化 品牌商業項目帶動商圈發展
- [ 03-31]福州東二環泰禾:頂級商業航母 發布會圓滿落幕
- [ 03-27]福州商業地產發熱 開發商“厲兵秣馬”搶占市場
- [ 03-14]福州住宅“禁商令”解封 商業地產格局或將生變
- [ 02-25]福州打造“雙杭河坊街” 重現臺江商業歷史風貌
- [ 02-20][建議]福州地鐵黃山站周邊建設配套商業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