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鳳山鎮蘇區村是革命老區村,原址位于連江、羅源交界處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中,經濟落后。1997年,羅源縣為解決城區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決定對該村實行異地移民搬遷,建設蘇區水庫。17年過去,蘇區村村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搬遷后,村里變化可大了” 東南網2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包騫 通訊員 鄭秀杰 陳丹) 18日,記者來到位于104國道旁的羅源縣蘇區新村。只見一排排小洋樓拔地而起,新修的水泥村道潔凈平坦,文化活動中心、公園、停車場、健身場地等一應俱全,儼然是一個現代化的住宅小區。 在村部邊的后山公園,村民王德盛正在陪孫子嬉戲。“大爺,搬到新村后,生活還習慣么?”記者問。“村里變化可大了!生活好,環境美,幸福指數高。”王德盛笑著回答。 “上山氣喘,下山腿軟。”用村民編的這句順口溜形容以往交通閉塞的蘇區村,一點也不為過。 蘇區村原處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中,一條羊腸小道是村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挑著稻谷、蔬菜,徒步到縣城銷售,換來一些醬醋油鹽,來回就是一整天。山高路遠,醫療條件簡陋。“小病忍一忍,大病只能靠人抬下來。”王德盛說,村里曾發生兩起村民突發疾病,病死途中的事件。 蝸居深山的蘇區村村民不光是住房差、行路難、看病難、增收難,精神生活也很匱乏。由于地處偏僻,沒有一個戲班愿意到蘇區村演出,“三年沒聽鑼鼓響,十年不見戲上臺”。還有,孩子上學和年輕人找對象也是難題。當地曾流傳著“好女不嫁山頭面”的說法,山里女孩往下跑,山上小伙當“剩男”。這些問題,在蘇區村實行異地移民搬遷后,迎刃而解。 為確保山區農民“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羅源縣在實行異地移民搬遷過程中,把搬遷下山與小城鎮建設、整治村容村貌、示范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建設,并對蘇區村全村62戶村民給予補償款。此外,制定了系列優惠政策,比如,為全村每戶各安排一輛人力三輪車,引導村民載客增收。 “別小瞧這不起眼的三輪車,村里就有人靠它走上了致富路。”蘇區村村支書王庭福說,1999年,踩人力三輪車每月可賺1000多元,這對當時收入微薄的村民來說,是個大數目。村民王明先通過踩三輪車攢得“第一桶金”,后來,他開了一家石材公司,成為村里第一個企業家。 據王庭福介紹,搬出大山后,村民們有的經營石材業、運輸業,有的從事水產、水果零售業,有的種植太子參搞特色農業,還有人把蝦塘養殖發展到省外。村民們都住上了小洋樓,不少人有了私家車。 前些年,蘇區村還把村民閑置的低洼地進行集中管理,建成倉儲庫房并出租,不僅盤活了存量土地資源,還發揮了經濟效益。“每年約有35萬元租金,我們把一部分錢分給村民,剩下的用于救助困難老人和改善村容村貌。”王庭福掰著手指數,2011年,投資20多萬元建成村文化中心;2012年,投資75萬元改造多功能村部;還有,修村道、建排洪溝、啟動后山公園一期工程建設…… 村民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很大提升。“今年重陽節,我們打算去浙江橫店旅游;明年,還計劃去金門看看。”68歲的村民張春國笑著說。據悉,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村老人協會多次組織老人前往北京等地旅游。 |
相關閱讀:
- [ 02-24]羅源警方破獲交通肇事逃逸案 司機無證駕駛被拘
- [ 02-19]羅源:岱江畬家生態旅游帶粗具規模 已投入3000萬
- [ 02-15]羅源深坑村發現珍貴抗戰遺跡 屬福建省罕見(圖)
- [ 02-13]春節放假不回家過年 男子在羅源入室盜竊達20起
- [ 02-08]羅源深坑村發現珍貴抗日遺跡 抗戰圖報依稀可見
- [ 02-07]羅源元宵節前“送燈”求添丁 街上各式花燈熱賣
- [ 01-29]羅源灣五大海上娛樂項目投入建設 目前進展順利
- [ 01-22]羅源大型豪華游艇碼頭掃尾 畬風海韻游已具雛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