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俗,冬至合家“搓米時” 東南網12月18日訊(海峽都市報欄目主持 呂蘊嵐 關銘榮)福州連日多雨,氣溫下降,再過4天,就是“冬至”節氣。冬至自古備受福州人重視,還曾有節前祭墓的民俗,后來漸漸消失了,但“冬至大如年”的傳統仍保留下來。 冬至,誘人的不僅是美食,還有久遠的傳說、有趣的童謠以及凝結智慧的氣候諺語。在此,主持人邀請八旬老福州、民俗畫專家陳友榮和熱衷研究民俗的福州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石承水先生,一起追尋福州傳統冬至的悠遠味道。
傳說:冬至吃米時源于“孝順”傳說 石承水介紹說,在福州,冬至和拗九節一樣,也是“孝順節”。民間傳說,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傷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親,后來還生了個兒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帶著兒子逃回山下。兒子哭鬧著要母親,因為母親喜歡吃糯米粉,便在冬至這天,把煮熟的米時(方言讀音為“細”)粘在門板上。母親尋著香味而來,母子團聚。 這個“孝子尋獸母”的故事曾經流傳甚廣,老一輩的福州人都會在冬至清晨將兩粒米時一左一右地粘在門板上,紀念這名孝子,可惜現在年輕人大都已經不了解這個傳說。像拗九節一樣,已經出嫁的女兒也要在冬至這一天,給娘家父母送上親手做的米時表示孝心。這一傳統仍保留著。 過節:唱童謠搓米時歲數逢九可進一 陳友榮的老家在福州螺洲鎮,后來在上下杭長大,童年過冬至的盛況仍記憶猶新。冬至前夜,家家戶戶的廳堂上燈火輝煌,一家子圍坐在桌前“搓米時”。主婦把糯米粉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一家人把它搓成丸子。有時大人還會將糯米團捏出壽桃、鯉魚等象征吉祥如意的東西。孩子們手里忙,嘴里也不閑著,唱起“搓米時齊搓搓,年年節節高。大人添福壽,伲仔(小孩)身增高”、“紅紅水漲菊、排排兄弟哥,今年討依嫂,明年抱細哥”等童謠,一家人祈求家庭和睦,添丁進財。 冬至前夜搓的米時分兩種,一種乒乓球大小,當夜就蘸裹黃豆粉和紅糖吃掉;另一種約桂圓大小,留著冬至當日清晨祭祖后,家人當早餐分食。這一天,福州歲數中逢“9”的人,不必等到除夕守歲,便可年長一歲。 諺語:看冬至日期可知冬天冷不冷 陳友榮至今仍記得一肚子關于冬至的氣象諺語。冬至,顧名思義,冬天真正來臨,也是最冷的“數九寒冬”的第一天。福州諺語稱“冬至是月頭,棉被蓋過頭;冬至在月中,沒雪又沒霜;冬至在月尾,棉被踢腳尾”;意為冬至的農歷日期位于月頭,這一年的冬天會非常冷;位于月中,沒有霜雪,氣候不錯;位于月尾,很可能出現暖冬。從這一天起,福州人開始“摜火籠”取暖。火籠一般用陶土制成,內放草木灰,灰下埋進燒著的木炭,外套竹篾編的籃子防止燙傷,是福州大眾化的取暖工具。 今年的冬至是農歷十一月二十,恰是中旬的最后一天,陳友榮估計,按照諺語,今年冬天不算冷。 |
相關閱讀:
- [ 12-26]冬至感懷(詩一首)
- [ 12-26]冬至感賦
- [ 12-21]冬至遇“末日”市民吃餃子熱情不減
- [ 12-21]唐代千年前國禮現西安 "冬至祭天禮"令人開眼界
- [ 12-21]冬至記得吃湯圓:強冷空氣冬至來漳州最多降7℃
- [ 12-21]冬至日福州人忙搓米時 網友曬出糯米湯圓圖
- [ 12-21]21日冬至正式進入數九寒天 多地將迎降溫雨雪
- [ 12-21]21日19時12分迎“冬至” 要及時增衣保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