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跳脫有限養殖資源 羅源小對蝦養成大產業
2013-12-04 07:24?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王瓊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福州新聞網訊 近日,羅源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們陸續結束一年的忙碌,滿載歸來。 羅源自2001年引進南美白對蝦以來,通過技術創新,逐漸摸索出一條成熟的養殖新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近幾年來,許多養殖戶跳脫有限的養殖資源,到縣外、省外、境外養殖。今年,縣內1.3萬畝蝦塘產值2.6億元,縣外11.5萬畝蝦塘產值11.3億元。 蝦農有奔頭 1日,在以南美白對蝦養殖為支柱產業的松山鎮上杭村,記者見到全副武裝、半個身子都浸泡在水渠里的村民游慶連。他一臉喜氣:“今天差不多又收了500公斤蝦。”早上6點,他就帶著6名工人給蝦塘開了小口,張網堵蝦,順著水流排出的是今年最后一批蝦。憑25畝蝦塘,收益30多萬的他,是今年村里的“大贏家”。 上杭村300余戶村民幾乎家家養蝦,村里2600多畝蝦塘就是他們希望的田野。村民吳建財告訴記者,今年氣候適宜,疾病預防也做得不錯,算是好年景。 鑒江鎮東灣村的李向榮卻收益一般,他的18畝水泥池鋼架溫棚蝦塘投資21萬,今年僅盈利4萬。他說:“這種溫棚養殖管理要求高,沒消毒好,蝦苗就容易發病。怎么養我還要好好琢磨琢磨。” 羅源海洋與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在文說,打破傳統的土塘養殖,搭造溫棚養殖優良苗種“子一代苗”是必然趨勢。 “‘子一代苗’比普通苗長得快多了。”在江蘇搭造溫棚養殖白對蝦的鑒江村民尤捷告訴記者,他今年的溫棚盈利達到1.2萬元/畝。 然而,“子一代苗”適合高密度養殖,蝦苗易發病死亡,還需搭造溫棚,每畝成本達1.2萬元以上。高利潤伴隨著高風險、高成本,大多養殖戶還在觀望。 王在文告訴記者,今年全縣對蝦養殖面積達1.3萬畝,七成蝦農每畝盈利3000元以上,一成保本,還有兩成虧損。 大膽走出去 羅源適于養殖的蝦塘土地有限,縣政府推行各項惠農政策,鼓勵漁民轉產轉業,到縣外養殖南美白對蝦。憑借逐漸成熟的養殖技術,近幾年,嘗到甜頭的養殖戶們紛紛走出羅源,為南美白對蝦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省內、省外乃至境外,都有我們羅源南美白對蝦養殖戶的足跡。”王在文說,福建的瑯岐、長樂、福清、漳州、莆田,還有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等地都有許多羅源的白對蝦養殖戶。 江蘇省最東部的如東縣大豫鎮九龍村有廣袤的灘涂,200多名羅源蝦農就在這里甩開膀子,養了2萬多畝的白對蝦。松山村民歐義峰在這里養殖了3年,今年一口氣承包了1200畝蝦塘,忙得暈頭轉向。“總算沒瞎忙,一畝盈利3000元。”他說,這里海水、淡水資源都很豐富,市場條件又好,明年他還要繼續干下去。 據了解,目前羅源在外養殖業發展迅速,省外養殖的蝦農養蝦面積每戶都在100畝以上,大戶每戶養殖面積達1000多畝。依托政府惠農政策,養殖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養殖戶可享受每畝100元的財政補貼。 2011年以來,還有蝦農到越南養殖。松山泥田村民林峰是第一批到那里養殖的,他說,這兩年一起出來的養殖戶有十幾個,養殖面積達3000畝。 本月初,印尼一考察團深入松山鎮北山村考察白對蝦養殖,有意引進羅源的南美白對蝦養殖。 增加養殖附加值 在游慶連逐漸干涸的蝦塘里,記者看見一只只肥碩的粗黑的魚,那是養殖戶們為蝦塘邀請來的“不速之客”胡子鯰。在蝦苗長到四公分時,蝦農便放養習慣在水底生活的淡水胡子鯰,以立體養殖的方式,利用敵害生物吃掉病蝦,切斷病原體傳播;同時,胡子鯰還吃掉富余餌料,減少池底產生的氨氮等有毒物質。 “塘里吃蝦長大的胡子鯰每條都有十幾斤,可惜不值錢。”蝦農們感到遺憾,1公斤胡子鯰以0.8~2.4元的價格出售,只夠得上捕撈的工錢,“什么時候塘里的魚也能賣個好價錢就好了”。 王在文透露,技術部門正在尋找一種能替代胡子鯰、進行蝦塘立體養殖的高檔水產品。目前,習性與胡子鯰相近、市場售價32~36元/公斤的淡水石斑魚將與蝦試養,如能達到同等效果,將彌補蝦農們一大遺憾,增加養殖附加值。 (福州日報記者 王元鍇 通訊員 陳雁真 劉其燚) |
相關閱讀:
- [ 12-02]羅源可門港一輪船發生燃油泄漏事故
- [ 12-02]羅源54名農民工被拖欠工資70萬 勞動部門幫討回
- [ 11-29]羅源船頭村依伯拉電線防野豬 電死打鳥男子
- [ 11-27]羅源縣婦聯實施四項行動 貫徹婦女十一大精神
- [ 11-27]羅源縣總工會助力職工發展 舉辦用工招聘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