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網友記憶深處上下杭 穿越時光隧道直抵人心
www.fjnet.cn?2013-11-03 08:19? ?來源:福州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大院 福州新聞網訊 歲月在悄無聲息中逝去,像潺潺的流水,流過就不再眷戀。當上下杭經歷風云變幻的時代打磨,它也被時光無情地打上破敗和殘舊的烙印。但總有那令人眷戀的情懷在輕聲地呼喚,總有不舍的人想把記憶和光陰串聯。最近,記者一行多方走訪和聯絡,找到了多位曾居住于此的居民和網友,分享他們印象中的上下杭樸素寧靜的點滴,為網友還原上下杭在歷史長河里的興衰變遷。 深宅院落映襯商賈云集盛況 算盤大賽高手出自民間 網友“耕云種月”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對那個年代的上下杭,至今還有深刻的記憶。“當時我還很小,記得每年的元宵節,媽媽都會帶我去“下靛街”買燈,具體位置就是現在下杭路西段,也是當時臺江區的燈市所在。“靛街”兩旁的“火墻厝”是用磚頭壘成的具有防火功能的磚房,這樣的建筑在當時福州城中可不多見,也是城中不可多得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一次登高時,母親帶我來到山上,我們停在一堵圍墻前,母親一手抱著我,一手指向一棟非常漂亮的房子。在我印象中,紅色油漆粉刷的房子在陽光的照耀莊嚴肅穆。我脫口而出,它好像北京的天安門。母親微笑著告訴我這棟房子就是福州工商聯。”幼時的記憶就這樣被定格,“耕云種月”說,等到他讀中學,了解到這種建筑風格是一種仿古建筑,稱為八角樓,其建于光緒年間,已有百年歷史,曾是“福州商務總會”會址,前后還建有小花園,從建筑的大氣磅礴可以窺見當時當時上下杭商賈之勝。 老陳同“耕云種月”一樣,對雙杭的深宅大院有著特殊的情感。“應該是六十年代的事情了,當時我還是一個上學的孩子。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到一座大院觀摩算盤能手的比賽,一進入大院我就覺得大院內深邃不可測,還未來得及游覽院落。我們就被老師帶到一間辦公室觀摩。 參與比賽的人端坐桌前,在每個人面前放有一架算盤、一支筆和一本賬簿。比賽發令聲響,每人的右手指靈活地敲動算盤珠子,左手則隨著右手算盤珠子的起落,不斷翻動賬簿。個個眼睛都在掃視需要增減的數字,得出數字,立刻用筆寫下,再繼續用算盤計算。”老陳說,算盤賽的選手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外貌整潔的中年婦女。 “真是算得又快又準,在場的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老陳回憶當時的情景發出嘖嘖贊嘆。而說到比賽的大院,老陳說,這座大院是他第一次進入探訪的深宅,大院的主人是福州市日用百貨批發站,大院內的每個房間都是辦公室,沒有喝茶的地方。但當時的福州日用百貨批發站是商業二級站,在買東西憑票限額的年代,批發站在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 在雙杭的許多院落里,老陳說,就像網友“耕云種月”介紹過的福州工商聯一樣,還分布有不少各縣市(區)的駐榕辦。老陳回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一天,他曾有有一次到永泰駐榕辦辦事,再次進入了位于上下杭的一個大院,可惜,由于辦事匆匆,除了那種依舊深邃的感覺外,其他的記憶都已經模糊。 高氏文昌閣(林老師供圖) 高氏文昌閣滿溢書香氣息 古橋旁聽故事和評書 林老師是一位85后,目前就職于福建工業學校,他兒時正是在上下杭度過。夜來看星星與螢火蟲交相輝映,月光下追逐自己的倒影,清風拂過臉龐,聆聽蟲鳴鳥叫,像這樣極富鄉間氣息的童趣現在已難覓蹤跡,林老師告訴記者,他對童年時外婆家老宅子的記憶至今深刻。 林老師回憶說,兒時外婆家就住在高氏文昌閣,后來家人都已經遷出,老宅也被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收歸政府所有。或許是長期住在文昌閣耳濡目染,家族里為師從文者甚眾,舅舅、姨姨們任教于從大學到小學的各種學校,五舅公更是長期擔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父母也都是人民教師。 在林老師的童年記憶中,最愜意的莫過于夏夜在院子里搭個蚊帳,伴著滿眼繁星入眠,清晨醒來,些許陽光披在身上,恰好驅走清晨的涼意。這時,院子角落的竹葉還簇著剔透的露水,一旁廂房里長輩早已打來香氣四溢的鍋邊,就著炒米粉,配著剛出鍋的海蠣餅,他開始了暑假的一天。 “傍晚大人回家,兼做廚房、餐廳兩種用途的廂房院里至少要擺開兩大桌,那時的文昌閣邊和閣樓后的坡地上,舅舅們還種了不少蔬菜、瓜果。”林老師至今還記得,“曾經因為沒有零花錢,我偷摘過舅舅架子上的絲瓜跟賣麥芽糖的貨郎大叔換糖吃。這些自種果蔬在那個副食品匱乏的年代,還是極大豐富了我們這幫饞孩子的口味。那種幸福滿足的滋味,長大了再難回味到。” 網友“PANPF4”和林老師年紀相仿,他也回憶道,小的時候其家就住在三通橋的附近,等到河水上漲,橋邊的小碼頭就熱鬧起來,有出來挑水的,還有婦女來河邊洗衣服的,小孩們更歡樂,跳入水中嬉戲玩鬧。三通橋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每年的幾次“神誕”節(也叫“半旦”),據他描述,節日的這幾個都有“評話”演出,評話先生口中的飛檐走壁的神奇武功令孩子們如癡如醉,直到戲終散場還不愿離去。 龍嶺頂 重陽節登高成孩童歡樂節日 龍嶺頂留“逃學”記憶 “真的忘不了它,遙祭心中的龍嶺頂,希望古風猶存的龍嶺頂曾經的輝煌不要被歷史洪流湮沒。”出生在中國特殊年代的“江南鶴”在博客日志里寫道。 “江南鶴”用樸實的文字記述過往的回憶,那時是文革時期,學校也不開課,所以他常與幾位興趣相投的同學逃學。學校前門就是大廟路,后面就是大廟山的山路。小伙伴們從學校的圍墻翻出,順著斜坡下山,就跑到龍嶺頂。龍嶺頂約百余平方米的小廣場是用小石板鋪成的,中間還有一口三眼水井。據老人講,三眼井的神奇在于即使天再旱,井里也會有水。廣場邊上的武圣廟已經有二百余年的歷史了,廟內一對楹聯上寫有“志在春秋五百歲圣人復起,目空吳魏數千年生氣猶存”。 此外,關于龍嶺頂,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一顆星星從天上落到了龍嶺頂。從此民間就有了關于登山石的傳說。總有這個說法,摸摸登山石就會給人帶來好運,尤其是重陽節登高,老人登上它能長命百歲,孩子登上它,就會節節長高。 對他來說,兒時的記憶中,祖母及母親幾乎每年的重陽節都會帶他去龍嶺頂登高。“江南鶴”笑稱,他現在的“海拔”,或許就是拜這顆登山石所賜。“對當時的我而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登高,而是因為重陽節登高這一天成為了龍嶺頂最熱鬧的節日。沿著上山的臺階兩側,一攤接一攤的擺滿了賣各種玩意兒的攤位。攤販們會擺出小泥灶、小磨盤,還有木頭做的梭鏢、彈弓,裝在小玻璃缸與小竹籠里的金魚、麻雀總能吸引很多小孩好奇的目光,造型各異的風箏方便人們在空地放飛,泥捏小人像小說演義中的造型如三國人物等是小男子漢的最愛。頑皮的孩子們總是纏著大人買這買那。”如此豐富的玩具物件對還是孩童的“江南鶴”意義,重陽節就是“滿載而歸”的一天。 令人惋惜的是,住在龍嶺頂的老街坊告訴記者,3年前的一場大火,使龍嶺頂受到巨大傷害。大量承載龍嶺頂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建筑老宅在大火中遭遇滅頂之災,直立著的焦黑木梁似乎在向來訪者述說著光陰的故事。 (福州新聞網記者 黃新錦 邱陵)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31]雙杭凝固的舊時光:路人多背相機 最多廢品收購車
- [ 10-22]疼痛青春:九年狂野時光紀實
- [ 09-22]喬布斯生前埋“時光膠囊”被挖出 延后20年(圖)
- [ 06-17]共青團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為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 [ 06-11]"刀刀狗之父"慕容引刀:我過去個宅男,懶得出門
- [ 05-31]致童年:那段再也回不去的純真時光
- [ 05-30]致童年:那段再也回不去的純真時光
- [ 05-30]兒子得知父親病重 用DV記錄其最后十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