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多舉措加強閩江口濕地保護 動建濕地博物館
www.fjnet.cn?2013-09-30 07:48? ?來源:福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福州新聞網訊 在全球眼的幫助下,觀鳥愛好者只要坐在大廳,就可以與全球僅存不足50只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零距離”接觸…… 隨著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竣工,不久的將來,市民可通過監控采集的數據和畫面了解濕地鳥類生活習性。 “動建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只是一個縮影。”市林業局副局長張順恒介紹,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保護濕地,福州早就行動起來了,這幾年在保護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加強生態保護、拓展交流合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組合拳”,成效明顯。 濕地保護管理有法可依 近年來,由于隨意侵占和破壞,我省濕地面積銳減,現存天然濕地面積僅剩1/3。“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濕地受到了普遍的威脅和破壞,保護和恢復濕地已刻不容緩。”業內人士呼吁。 藍天常駐,青山長在,碧水長流,是福州人民的心愿,也是政府有關部門的職責。近幾年來,我市十分重視濕地保護,特別是在閩江河口濕地保護上打出了一整套“組合拳”。 早在2006年5月,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實施〈閩江口濕地概念性保護規劃〉有關工作的通知》,針對我市范圍內閩江河口段的重要天然濕地進行規劃,并將閩江河口區濕地保護分為自然保護類、保護性開發類和適度開發類。 2010年3月,省人大常委會批準了《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這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由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一區一法”,從法律上確定了自然保護區的合法地位。 與此同時,長樂市政府也通過了相關配套法規、辦法,進一步完善了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日常管理制度,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 多舉措托起濕地保護的希望 除了依法管理外,我市還在配套基礎設施、加強生態保護、拓展交流合作、積極宣傳引導等方面,開展系列卓有成效的濕地保護工作。 投入專項資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設備。投入4000多萬元建設4663平方米的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建成1處面積130平方米的鳥類(國家疫源疫病)監測站;建立濕地水鳥網絡監測與疫源疫病預警系統;購置2艘濕地保護巡查監測船與其他一些必備的監測設備、辦公設施;建設濕地公園內部主干道、古榕文化街、綠化提升等項目,形成了古榕廣場、濕地公園、大牌坊等十幾處景點。 加強生態保護,改善濕地功能。實施水禽棲息地保護與恢復(疏浚)工程;開展互花米草防控治理實驗與機理研究,綜合治理互花米草60多公頃;加強植被恢復,幾年來共完成紅樹林種植面積1000多畝,恢復種植原生植被短葉茳芏等100多畝。 努力拓寬渠道,推動保護工作。去年11月,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啟動為期5年的閩江河口濕地保育合作項目,在香港與長樂兩地為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人員舉辦多批次培訓學習。近日,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站通過專家認證,成為國家林業局建設的第27個濕地生態站。 民間力量加盟濕地保護 在濕地保護中,民間力量不容小覷。 過去10多年,福建省觀鳥協會已在閩江口濕地記錄了250多種鳥類,獲得了許多寶貴數據,并提交給政府部門作為鳥類保護的依據。會長楊金還自籌資金,在閩江河口濕地建立了第一個鳥類監測站,為閩江河口濕地保護作出了貢獻。 今年9月15日上午7:30,福州39支冬泳隊伍1160多名冬泳愛好者,從閩江北岸望龍臺歡快、有序地躍入閩江,開始了“閩江濕地·福州之腎”為主題的千人長泳,呼吁全社會攜手保護閩江河口濕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今年6月,閩江河口濕地成功躋身國家級保護區;目前,閩江河口濕地已正式入選“十大魅力濕地”候選單位,與全國其他49個濕地進行角逐……在政府與民間的合力推動下,福州濕地保護工作正初顯成效。 (福州日報記者 溫海龍)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3]閩江口濕地將進行綜合治理與恢復
- [ 12-27]“閩江口濕地被圈占”續:長樂叫停濕地非法養殖
- [ 12-23]閩江口濕地被大片圈占 保護區內冒出多個在建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