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橄欖,種出不一樣的“味道” 東南網8月1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周琳) 8月1日,臨近中午。 在閩清梅城鎮城關村的白石山上,果農林亦鉅戴上跟了他多年的舊斗笠,頂著炎炎烈日,又一遍巡視他的橄欖園。 “別看這橄欖個小,口感可很好,一顆值兩塊錢呢!”林亦鉅指著樹上一串青色小橄欖說。“你再看看這棵樹的橄欖,這品種平均一顆能賣出五塊錢。”他又指著另一棵橄欖樹說,掛滿汗水的臉上盡是開心。 從一斤七八毛到一顆四五元 “1996年、1997年的時候,橄欖不值錢,特別是用于加工的品種。”林亦鉅告訴記者,閩清種植橄欖歷史悠久,可是早年大家都是分散著種,植株品質各異,一棵樹一年最多能產兩百斤,一斤才賣七八毛錢,經濟效益很低,農民的積極性也不高。“豐產而不豐收”是常有的事。 2009年,在縣里的支持下,林亦鉅和合作人姚新建帶著七八家農戶成立久源橄欖專業合作社。創業初期,他們看到加工型和鮮食型橄欖價格的巨大差異,決定“走出去”——到橄欖生產加工市場都較為成熟的廣東取經。幾趟廣東行,讓他們下決心改良品種。 林亦鉅選定鮮食型甜欖作為方向。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他遍訪閩清尋找口感清甜、果渣較少的甜欖樹,同時也引進廣東的部分優良品種,高位嫁接,對自家的橄欖樹進行改良。 “你看這兩棵樹。”林亦鉅指著路邊兩棵果樹說,“為了改造它們,花了8000多元。” 目前,林亦鉅的1500多棵果樹已改良成功800多棵,投入近40萬元。他的付出換來豐厚的回報,不僅是橄欖果實賣價是原來的數倍,而且枝條也可出售用于嫁接,一段10厘米的枝條可賣到50至200元不等。 橄欖收成一般在立冬前后,而今年林亦鉅的橄欖樹剛掛果就被省內外客商給全預定了,已收到定金16萬元。客戶還送了他一輛皮卡車,方便他送貨。 “品種改良,一顆就可賣到四五元,以前真是不敢想。”種了十幾年橄欖的林亦鉅很感慨。 |
相關閱讀:
- [ 07-23]上半年榕進口橄欖油重量與貨值同比翻番
- [ 05-18]歐盟對餐館循環使用橄欖油瓶說不引發爭議
- [ 05-13]福州橄欖球隊首秀全國賽 沒有得分也被尊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