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像在一起演” ——小劇場話劇在福州
www.fjnet.cn?2013-08-13 09:41?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起步之初,遭遇“夭折” 小劇場今天的風光,誰能想到,在福建初次嘗試時,卻曾遭遇反對。 陳大聯(lián)是福建第一個排演小劇場話劇的導演。這個留著山羊胡子、40多歲的男人,談起他的小劇場,總是充滿了理想和信心。 1993年,陳大聯(lián)從中戲學習導演歸來,到福建省話劇院工作。當時在一線城市,已經有專業(yè)的人在排演小劇場。二十六七歲的他總想展示下自己所學,連續(xù)排演了兩場小劇場話劇——《思凡·雙下山》和《困獸》。可是,兩場排完,陳大聯(lián)的小劇場話劇突然被“叫停”了。 當時的省話劇院,排演的大多是主旋律話劇,小劇場的形式已經對原有的模式造成沖擊,更何況是具有爭議性的題材。 1995年,陳大聯(lián)被調離崗位,轉而排演戲曲。這一別,就是5年。 在這期間,他接觸了漢劇、越劇、高甲戲、歌仔戲、閩劇、京劇等等藝術門類。擅長話劇排演的他,對傳統(tǒng)的劇場美學有了更深的熟悉。 2010年,陳大聯(lián)遇到了轉機:當時正值曹禺誕辰100周年,劇院要排演小劇場話劇《雷雨》,他被調回到話劇舞臺,陳大聯(lián)便迫不及待地把這5年吸收的戲曲元素融入排演。他在空間利用上未做寫實的景,整個舞臺只有一塊7米長7米寬的地毯,一把椅子,沒有實體的樓梯、客廳。一切只是意象地表達,進了地毯就進入角色,出了地毯就離開角色。一個場景、幾個人物、一個晚上發(fā)生的事,就組成了這部劇。 《雷雨》像一個標桿,這之后,陳大聯(lián)導演回到了話劇舞臺,福建的許多業(yè)內人士和觀眾也接受了小劇場話劇這種形式,小劇場話劇在福建也揚帆起航了。 陳大聯(lián)說:“時代在發(fā)展,大家的觀念也在更新,小劇場反映的社會亂象、白領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苦惱、辛酸更貼近普通觀眾,許多人也漸漸地接受了小劇場這一形式。” “觀眾愛看就排” 福建人藝開始“走市場”,是從2009年開始。作為話劇中“輕騎兵”,小劇場話劇自然也被投入演出市場中,接受觀眾“挑剔”。 在張潔看來,福建人藝的小劇場話劇,是在與觀眾的不斷磨合、不斷親近中發(fā)展的。 在她印象中,小劇場與觀眾的“親近”,是從《情調雞尾酒》開始。這部劇在2011年與觀眾見面,當時人藝手頭上缺錢,又要完成上級規(guī)定的場次任務,小劇場成本比較低,再加上從學校新招來了幾個年輕人,需要戲練練手,于是,《情調雞尾酒》就與觀眾見面了。“因為投資低,所以年輕人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想不到演出的效果出乎我們意料。”她說,雖然當時觀眾群體不多,但是這部劇改變了大家對人藝的看法,“很多人說,原來人藝的劇和時代貼得挺緊的。” 觀眾的鼓勵給了他們信心。“后來我們不斷地根據(jù)觀眾的審美來排演劇目,觀眾愛看什么就排什么。有時把劇分成春夏秋冬場,還把同一個劇目做成男人場、女人場,我們不斷地改、不斷地出新花樣,不斷地讓觀眾看到新東西。”她說,觀眾參與表演和互動,是小劇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觀眾群體慢慢多起來。有時候看到電視臺的主持人來看劇,我們就把他拉進舞臺,有一技之長的觀眾,我們也會和他們互動。觀眾、演員之間的微距離交流非常刺激,觀眾的融入感是非常強的。” 觀眾的熱烈反應,讓人藝越來越意識到:培養(yǎng)話劇觀眾,可以從小劇場入手。 為了跟上觀眾的習慣,人藝的宣傳和營銷手段也越來越“潮”:發(fā)起了“話劇圍爐”、建起了官方微博,在淘寶也開起了旗艦店。今年,在小劇場話劇《我愛桃花》的宣傳海報上,他們還引入了微信二維碼,手機一刷,這部劇的所有信息都顯示出來了。“我們在用一切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喜愛我們的劇。”張潔說。 期待成為福州文化地標 小劇場話劇在福建的發(fā)展,觀眾最能感受到。 文藝女青年蔡傳敏是小劇場話劇的“粉絲”,從《情調雞尾酒》開始,人藝的小劇場話劇,她幾乎一場不落地都看了。小劇場帶給觀眾的融入感,是小蔡最喜歡的。“劇情中有吃飯的場景,飯菜端上來的時候,我們能聞到熱騰騰的飯菜香,演員也真的在吃菜,我們都覺得餓了呢。” 她說,和北京上海相比,福州的小劇場話劇算是起步比較晚的,但是這幾年,她身邊的小劇場粉絲明顯多了起來。“兩年前,我請朋友陪我看小劇場,就算我埋單,他們也不一定愿意來。”但在今年的小劇場話劇《我愛桃花》,小蔡到現(xiàn)場居然碰到20多個朋友,讓她非常吃驚。 “人藝的小劇場話劇一直在進步。它的選材越來越廣,從最初《情調雞尾酒》這種現(xiàn)代都市感情劇,到今年的《記憶底牌》這種由外國小說改編的懸疑推理劇,還有《我愛桃花》帶著時下流行元素的穿越劇,它們用不同方式表現(xiàn)都市人情感生活。人藝還越來越會與當下熱點結合,這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反思和共鳴。”小蔡說。 “我們這幾年的劇,更貼近生活了,更貼近觀眾的心靈了。接下來,劇院的創(chuàng)作要更加多元化,也要有自己的風格,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業(yè)務。”陳大聯(lián)說,如何利用福建的地緣優(yōu)勢,多與臺灣同行交流、學習,在兩岸題材上下功夫,這是福建人藝正在思考的。 他透露,人藝今年將與臺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合作排演話劇《夜夜夜麻》,這部劇反映了許多臺灣人的心靈史,能帶給福建人藝新的東西。 在市場培育方面,福建人藝還嘗試走出劇場,開始把目光投向高校和社會,在象牙塔和社會培養(yǎng)話劇愛好者。福建高校話劇聯(lián)盟和福州第一個公益性的民間獨立話劇團體“去墨劇坊”的成立,就是在福建人藝的大力推動下促成的。 “我們在做的是承上啟下的工作,要為后面的人打好基礎,在我們的基礎上延續(xù)、提高,使福建的話劇市場有更好的氛圍。”張潔希望,在他們的努力下,“白馬路167號人藝小劇場”會成為福州的文化地標。 名詞解釋 小劇場話劇 小劇場話劇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 小劇場話劇,特點之一是表演空間小,300座左右的劇場稱之為小劇場,而小中之小、座位數(shù)少于100的,又稱為黑匣子劇場。在小劇場中,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觸手可及。在結構上,小劇場劇目顯得短小精悍。在內容上,小劇場大多走在文化大勢的前沿,具有極強的先鋒性。 經過30年的發(fā)展,小劇場話劇發(fā)展良好,并在二線城市進入萌芽、探索、發(fā)展階段。《戀愛的犀牛》《等待戈多》《我愛桃花》等小劇場劇目已經被廣大觀眾所追捧。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4]2012小劇場話劇走過30年:話劇舞臺“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