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氽”的福州話讀音說起
www.fjnet.cn?2013-08-05 10:03? 秋燈?來源:東南快報 我來說兩句
福州菜中有道聞名中外的美食——雞湯氽海蚌:小碗盛有一個“闊約大指,長及二寸”,名曰“西施舌”的蚌尖,然后一小碗滾燙的雞湯沖下去,這樣一道囊括了閩菜的“清、淡、鮮、脆”四大特點的“雞湯氽海蚌”便大功告成了。不過,這道歷代無數人品嘗后,都難以忘懷的福州菜“雞湯氽海蚌”,卻沒有統一的福州話讀音,因為“氽”字在被視為福州字典鼻祖的《戚林八音》里沒有編錄。 “氽”字,在新華字典中,普通話讀作cuan。解釋為“小型原料在沸水中快速致熟的烹法”。以后編印的各種福州話字典、詞典對此字的讀法,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認為“氽”讀作“密”,就是用液體倒入后,液面蓋過容器中的物體,但這不是烹飪方法;有的認為讀“湄”,“湄”也不是烹飪方法,而且多半是指人跳入水中,叫“潛水”; 有的說念“泡”,例如羊肉泡線面,這里的“泡”不是烹法,而是吃法,因為此時線面已經是撈熟了,放在碗里,如果沒撈熟,羊肉湯下去肯定“泡湯”,就糊成一片了。有的認為,那就讀作“脫”或“撈”吧,例如在撈化店里,把新鮮的豬肝放在漏勺里,快速在鍋里“脫”一下,拿起來,興化粉也一樣“撈”一下,拿起來。雖然它們都是烹法,但它們都不是用離鍋的“沸水”,而是用鍋中正沸騰的水,而“用鍋中沸水快速致熟的”這種烹法,早有一個詞,就是“涮”,例如“涮羊肉”,這與“雞湯氽海蚌”的“氽”是兩碼事了。 這“氽”字在福州話中屬于有字無音的,這些情況雖不很多,但也時有出現。特別是一些現代的工藝和新發現的化學元素等等,一般我們都讀不出它的福州音。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提前二三百年,來“未卜先知”。記得,有一次我們為福州話“攀講”節目配音,其中有一段提到福州電鍍廠的鍍鎳技術,說“化學鎳為現代工藝中耐磨能力超過鍍鉻”。這“鍍鎳”“鍍鉻”,毫無疑問在《戚林八音》里沒有編錄,就是現代人編印的福州話字典,“鉻”字也沒有注音。最后我們請教了電鍍廠的老工人,他們說,他們習慣把“鍍鉻”讀成“鍍樂”,不是我們按偏旁,自作聰明地把它讀作“鍍各”。 我們知道,語言存在的形式就是“與時俱進”和“約定俗成”。我們不能死死抱著四百年前的老祖宗的經典字典《戚林八音》一成不變,應該緊隨時代的前進而變化。而變化的原則就是“約定俗成”。例如,按古音,“熊貓”應該讀“熊麻”,現在大家都叫“熊茅”;“沙縣小吃”古音是“沙縣小吸”,現在都讀“沙縣小舌”;安徽“合肥”古音是“合皮”,如果我們現在再把“合肥”,念成“合皮”,誰會知道它是安徽省的省會呢? 同樣“雞湯氽海蚌”,我們問了好幾個飯店、酒樓的師傅,他們基本都說“氽”,念“穿”,看來就這樣“約定俗成”了。 最近,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正在緊張地編輯《福州話實用字典》,我想如果能把這些“有字無音”或者“有音無字”,還有一些需要正音的字,都把它規范地確定下來,編入字典,這對傳承福州傳統文化,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大好事?! ∏餆?/p>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5]福州多家超市下架多美滋奶粉 家樂福:已購可退貨
- [ 08-02]老照片揭秘百年福州——滿城綠蔭暑不張蓋
- [ 08-02]福州中庚香山春天小區入住近一年煤氣遲遲不通
- [ 08-02]福州水上公園設施升級 步行道修得美湖水卻黑臭
- [ 08-02]福州晉安區官前路 一皮卡車自燃找不到車主
- [ 08-02]男子突然倒地身亡 死者身份查明生前輕微智障
- [ 08-02]福州機場將建濱海休閑帶 休閑項目將有巴士穿梭
- [ 08-02]電動車銷贓竟有店家幫套牌 警方提醒如何正規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