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文化產業:“小玩意”做成“大產業”
www.fjnet.cn?2013-06-20 09:07? 段金柱?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高遠理念與務實動作 東南網6月2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在這個新興科技、媒介、創意風起云涌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發展文化產業鎖定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在美國,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高達25%,日本也達到20%。我國上海、深圳等省市也在深耕文化產業。我省近年來著力“文化強省”建設,并提出打造工藝美術等十大文化產業。 一般人以為,發展文化產業只與人才、信息集聚的大城市有關,一個縣域不一定發展得了。不過,閩侯縣卻大放光彩: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0%。這也刷新了人們對閩侯經濟就是“兩車”(東南、奔馳)的印象。以工藝品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已成為支撐閩侯發展的“軟實力”。 梳理閩侯文化產業從“小玩意”到“大產業”的過程,有幾點令記者印象深刻,這對其他縣域也有啟示意義。 其一,要有產業化的意識。像鐵木、根雕等工藝品,很多都是民間自由創作、自發交易,如果不能將之產業化,打造形成產業鏈,在市場上就無法掌握話語權。上街根雕就是典型體現:浙江東陽廠商買去之后再加工,身價倍增。 正是意識到“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閩侯縣著力推進上街根雕展示交易中心、生產基地的建設,目的就是要完善產業鏈,不僅在生產上,更能在營銷上、定價上掌握話語權。很顯然,推進某個文化品類(項目)的產業化,需要政府、企業、藝人等多方的合力,各盡其責,方有成效。 其二,要有實打實的動作。在調結構、轉方式的大潮中,“無煙無污染”的文化產業被寄予厚望,因而,文化(創意)產業一度成為各地抓發展的熱頻關鍵詞。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熱潮涌動。不過,現在回望,很多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閩侯縣在推進工藝品產業發展壯大過程中,鮮見大的口號、過度夸張的規劃等,而是用實實在在的項目作為支撐和載體,比如上街根雕展示交易中心、生產基地,以及正在運作的漆文化產業園等。無數的經濟發展經驗證明,凌空蹈虛不會帶來量和質的增長,只有實打實的努力才會。 其三,要有傳承文化的理念。仔細觀察閩侯工藝品產業,除了大眾化的鐵木竹藤等工藝品、較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上街根雕,還有一些如象牙雕、脫胎漆器、帆布畫等地方特色的小眾化的品類。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為何還專注于此?這就是對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意識,因為,如果完全不去涉足,這些小眾文化業態很有可能就會逐漸消失。 由于時代變遷,類似于脫胎漆器這樣傳統藝術瑰寶漸漸失去光彩,很多藝人也散落民間,技藝呈現青黃不接狀態。在普遍式微的情形下,如何傳承?市場化運作,將傳統工藝品做成文化產業,不失為一條良性、長效之路。 每個縣域都有不同的文化積淀、業態、品類,如果想將之打造成文化產業,閩侯縣在工藝品產業的一些努力之舉,不妨借鑒。這就是,要有站位高遠的理念、產業化的意識和實打實的推進動作。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0]《新聞聯播》聚焦文化傳媒產業 文化傳媒股逆襲
- [ 06-19]文化產業已進入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戰場”
- [ 06-11]閩臺文化產業走向深度融合
- [ 05-23]福建頻出實招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
- [ 05-14]曹操高陵更名安陽高陵 專家稱加大保護是當務之急
- [ 05-11]漳州出臺政策扶持文化產業 鼓勵老廠房等用于文創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