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斗寶轉三橋 古代福州人這么過元宵
www.fjnet.cn?2013-02-22 10:36? ?來源:東南快報 我來說兩句
多位專家講述,跟市民朋友們分享福州元宵節的風俗歷史 如今街上依然可見一些市民帶著甘蔗送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宋朝詩人辛棄疾的詞中,古代元宵佳節盛況被描述到極致,城內燈火通明,一片璀璨,人頭攢動,言笑晏晏。前日,收藏家展示的福州清代花燈讓我們大飽眼福,而作為新春佳節的壓軸大戲,古代福州人是怎樣過元宵的呢?昨日,福州幾位民俗專家講述了民國以前,古代福州元宵節的一些有趣風俗,趕在元宵來臨之際,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迎神、斗寶、婦女出門“轉三橋” 閩山巷曾是福州三坊七巷最熱鬧的小巷,內有閩山廟,每年元宵節,除了每家每戶掛出的花燈外,還有很多制作精巧的花燈都集中在這里展出,形成盛大的燈會,也稱廟會。而從廟會中派生出的“迎神、斗寶、轉三橋”等,都可以說是閩山廟的特色文化,在福建文史館館長盧美松老師看來,這非常具有福州地方特色。 每逢元宵,人們就到廟會游玩,酒過三巡之后,抬著神仙的塑像上街,所到之處都要放鞭炮歡迎,很是喜慶,俗稱迎神。福州民俗專家齊上志老師說,“此外,還有不少文人雅士抱著自家的各種寶貝前來,相互品鑒‘斗寶’,當時,各式各樣的花燈,也成為了斗寶的內容之一。” 而到了夜晚,華燈高照,隨處可見“轉三橋”的婦女。盧美松老師介紹,“轉三橋”始于宋代。在古代,元宵夜可以說是婦女們最為熱切盼望的節日,平日里深居宅院的她們,無論貴賤,在這個晚上都可以打破慣例上街游玩。對于這個難得的機會,婦女們自然要梳妝打扮得光鮮亮麗,到廟內焚香拜神之后,就可結伴同行游玩了。富貴的乘轎,其他則徒步。 “因為南方水鄉,橋多,這樣的活動被稱為轉三橋。”齊上志老師說,而如此多的女子盛裝出行的場面,自然吸引了大批男子跟蹤圍觀,哄搶掉落的首飾,清朝詩人寫道“彤檐高揭露妖嬈,月色燈光映翠翹,年少路旁虛目送,兩家女伴轉三橋。”正是個中風情,自民國以后,“轉三橋”被取消了。 送燈帶甘蔗這風俗延續至今 春節到元宵前夕,福州還有送燈習俗,為娘家人給出嫁之女送燈,在福州方言中,“燈”與“丁”諧音,故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還未生養,便送“橘”燈,含有“焦慮”之意。生育后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外孫)16周歲為止。 “此外,還有人喜歡在送燈的時候帶上甘蔗等,寓意節節高升。這個風俗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沿用。”齊上志老師說。民間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橘子燈,吉利又添丁。”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而元宵節一過,按照舊有的福州風俗,不管多好看的花燈到了正月廿九都要全部燒掉,民俗專家方炳桂老師說:“按照古時候的說法,不燒掉會變成鬼怪。”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正月廿九之后,孩子們要開學了,家長怕孩子玩物喪志,而在當時又沒有很好的保存花燈的技術,所以要全部燒掉。 本報記者黃妍文/圖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1]武夷山市興田鎮:元宵蝴蝶花燈巡游拜府
- [ 02-21]各地多姿多彩迎元宵節
- [ 02-20]組圖:泉州傳統花燈過海 臺南新春鬧元宵猜燈謎
- [ 02-20]福州南后街扎燈人 多是原住民
- [ 02-20]"兩馬同春鬧元宵"試亮燈 臺灣民俗特技首登舞臺
- [ 02-19]福州元宵燈會明晚起開始亮燈 觀燈攻略仔細看
- [ 02-18]扛著甘蔗送花燈 閩都元宵傳統民俗鬧熱榕城
- [ 02-18]福州南后街各式花燈受追捧 慶元宵送燈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