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創新“中心+基地”黨員創業就業培訓模式
www.fjnet.cn?2013-02-05 08:05? 段金柱?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就 業 培訓學到的技能為就業提供了支撐,而通過黨員就業的示范引領,又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就業,產生發散效應。 生態優美的竹岐鄉南洋村前幾年引進歲昌生態農業公司,發展靈芝種植,并利用靈芝加工后剩下的下腳料喂養“靈芝雞”。村黨支部委員許秀云參加了公司的培訓,跟隨省林科院、福建農大的專家學會了靈芝種植、“靈芝雞”養殖技能,成功實現了就地就業。之后,她積極帶動本村30多名中年婦女到公司就業。“因為要照顧家庭,她們不便外出做工,在公司種植靈芝、養雞,活不是很累,一天可以收入80到100元。”她介紹說。 東南汽車生產部技術長、共產黨員林杰是高級技師。他在實踐中發明了許多實用的修復工具,掌握了鈑金無損傷修復技術,減少了車輛大面積返修概率。在專業技能“傳幫帶”中,他無私地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傳授給了其他同事,培養了高級技師17名、技師30余名。在此基礎上,以林杰為核心的“東南汽車車身電焊工/鈑修大師工作室”成立了,去年獲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授牌認證。 通過黨員創業就業培訓中心,很多人學會了一技之長,一些培訓項目也漸漸熱門起來。2008年,上街鎮馬保村黨員趙景秀創辦了馬保幼兒園后,一直感到保育和管理能力需要提升。去年7月,她參加了中心舉辦的保育員培訓班。“專業培訓讓我全面提高了技能。我回去后,又向8名保育員傳授了技能,現在保育和管理水平都有較大提高。”趙景秀說。“去年舉辦的保育員培訓班有70多人參加,很受歡迎,反響很好,今年我們準備繼續開班。”縣中心主任陳學仕告訴記者。 創 業 除了就業,在促進創業上,“中心+基地”模式也很給力。在整合培訓資源的同時,閩侯縣也對創業的扶持資金加以整合,由縣黨員創業就業中心審核資質,創業者與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接,給予5萬元、8萬元、10萬元不等的貸款,由縣財政貼息。 大湖鄉蘭田村的胡梅玉原本做化妝品銷售,回鄉種過白菜、萵筍,成效都不佳。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經人介紹參加了中心組織的SYB青年創業培訓。“如何規劃創業,創業需要規避哪些風險”等內容,點燃了她的創業激情和信心。后來,她獲得5萬元貼息貸款,并在福州市農科所專家的指導下,調整種植方向,改種西紅柿,還學會了育苗等技術,減少了種植成本。她漸漸擴大規模,目前已發展大棚種植面積50多畝,年收入數十萬元。 “如果沒有創業培訓,我就沒有這個信心;如果沒有技術指導和無息貸款,我也沒有能力去創業。”胡梅玉說。2011年3月,她牽頭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帶動19戶農戶種植西紅柿,面積上百畝,每戶年增收數萬元。 竹岐鄉榕東村黨總支書記葉大春成立的食用菌開發公司現有員工87名,其中黨員12名。公司年收購蘑菇等食用菌產品1萬多噸,帶動閩侯乃至周邊縣區農戶2800多戶共同發展致富。該公司是縣里確定的10個實訓基地之一。“每年,公司都組織三四期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縣里的中心幫助找老師,并給予一些資金扶持。有些人學到了本領就自己去創業,搞食用菌栽培,年收入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他說。 “我們實施‘中心+基地’模式,不在于形式,關鍵在于整合資源和資金,通過黨員帶動,為群眾就業創業搭建一個更好的平臺,減少就業創業的盲目性。最終的目的是增加群眾的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閩侯縣委書記趙學峰說。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04]閩侯實施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 電視節目將增90套
- [ 02-04]閩侯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讓孩子公平起跑
- [ 02-04]閩侯:去年下訪看民生 今年“回頭”看落實
- [ 01-27]福建閩侯通報批評“超標準接待”責任人
- [ 01-26]閩侯調整優惠政策標準 今年起購房契稅最高減半
- [ 01-26]閩侯新發現30多處史前遺址 考古調查獲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