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攝影家眼中的閩江與福州”影展的背后
www.fjnet.cn?2013-01-22 09:51? 林蔚?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從“中國塔”到閩江源頭 福建是攝影術在中國的最早登陸地之一。1842年,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福州成為被迫開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后,許多外國使節、傳教士、商人、旅行者紛至沓來。他們帶來了剛剛發明不久的攝影技術,把閩江和福州作為其觀察、記錄中國的重要窗口。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以獨特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下閩江和福州的風光地理、人文風俗和社會百態,為世人保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福建”。 經過漫長的海上航行,進入閩江口,外來攝影家們第一眼就被馬尾的羅星塔所吸引。羅星塔,在當時為國際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也被稱為“中國塔”。“中國塔”下,是裝滿中國茶葉的船舶,和因近代洋務運動興起的福建船政建筑,這充滿著時代意味的畫面正是此次影展頭兩幅照片所展示的內容。 從閩江口上溯至源頭,是今天的我們從展出的照片中可以探知的外國攝影家當時的行程。作為福建的母親河,閩江全長559公里,從奇峰疊翠的武夷群峰間蜿蜒而出,穿越福建中部,最終奔騰入海,流域面積占福建省面積的一半,是福建重要的運輸動脈。閩江上的各式船只、碼頭貿易、防沙工程、連家船和“疍民”,直至閩江上游的延壽門樓和明翠閣,彼時彼景均一一在照片中被呈現。 地處江海交匯處的福州風貌,是此次影展呈現的另一條線索。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福州特色的歷史景致,具有西方特色的景觀,市井風情和城郊風光是這次展覽反映福州的四個方面。”萬壽橋、鎮海樓、南門兜、西湖、白塔寺,這些烙印著千年閩都特色的景物,今天的我們可以一一在黑白相片中看到。南臺島的倉前山上,眾多西洋風格的樓房依山而建,十幾個國家的領事館和眾多洋行、教堂、學校、醫院、俱樂部、跑馬場集聚,鶴齡英華書院和外國人創辦農業學校的西式建筑,學習樂器和踢足球的盲童……晚清就已“開眼看世界”的福州所出現的西方文明景象,同樣一一被攝影家們敏銳地拍攝了下來。 福州女人和“三把刀” 在“福州”主題的影展部分,還精心設置了一個“福州女人”的聚焦部分。撐竹排的依姆,衣著考究的名媛蔡女士,頭戴“三把簪”端坐微笑的大家閨秀,送“拗九”粥回家的出嫁女子……成為這一黑白影像中最溫柔的色彩。 在這些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些福州女人頭上的“三把刀”。其實在清末民初,福州農婦頭上已有著三把簪頭飾,此種風俗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30年代。該簪子是銀制的,長達八寸多,其形似刀,插在婦女的發髻上,中插一支,左右各一支,福州人稱做“三條簪”,又因其形似刀,故叫作“三把刀”。 那么“三把刀”頭飾又有何特殊意義呢?據說,明代嘉靖年間,倭寇襲擾福州,不甘屈辱的福州農村婦女把短小鋒利的鐵器改制成鐵簪子,插戴在發髺內,用來防身和殺敵。隨著戰亂硝煙的散去,這些鐵簪子漸漸地演變成用銀打制的、具有象征性、裝飾意味強烈的刀劍形頭飾了,也展現了古代福州農村婦女大無畏的堅強性格和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 省檔案館鑒定整理處負責人介紹:“老照片作為一種視覺文本,對歷史的記錄和描述的真實性與生動性是其他任何記錄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多年來我們極為重視照片檔案的搜集和挖掘,希望還原有血有肉、充滿細節的歷史。”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4]三明著名攝影家白育琛舉辦個人攝影展
- [ 01-04]南平市老年大學攝影協會舉辦攝影展
- [ 12-31]尤溪舉辦“依法治縣”攝影展
- [ 12-31]詔安縣舉辦海洋經濟攝影展
- [ 12-10]中國攝影金像獎作品展亮相廈門 開幕式只有10秒鐘
- [ 12-06]"美麗家園"寧德巡回攝影展在廈門免費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