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所醫,乃民生之本。十六大以來,福州市緊緊圍繞解決百姓“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切實加大衛生投入,不斷完善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醫療衛生事業實現跨越發展,為百姓健康保障撐起了一片天。
2002年,市政府衛生支出約2.3億元;到2011年,這一數字已躍升至24億元,10年間增加了約9倍。
2002年,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601家(不含村衛生所);2011年增至4293家(含省屬醫院),新增住院床位8211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4.15張,人均醫療資源位居全省前列。
2002年,孕產婦死亡率達22.19/10萬,嬰兒死亡率達10.93‰;到2011年,這兩個比率已分別降至9.78/10萬、4.25‰,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十載磨礪,一個日益清晰的“安康福州”形象,呈現人前,一樁樁醫療惠民之舉照亮了百姓的心坎。
農民老李:“繳費50元,能報十幾萬!”
“這是新農合報銷的錢,請收好!”9月4日上午,閩侯縣鴻尾南坑村村民李孟支一路小跑,來到縣里的新農合中心,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一張面額78605元的支票,激動不已地說:“謝謝,這是我媽的救命錢!”
李孟支告訴記者,今年7月,他母親有天突然摔在路邊,不省人事,連夜被送進醫院搶救,由于腦中風嚴重,頭上開了兩刀,已經花了十幾萬元,目前還在住院。“如果沒報銷這筆錢,家里又要到處借錢了!”老李揣著支票,長舒了口氣。
臨走時,工作人員還向他透露了一個好消息:過幾個月,他還能來這領錢,因為他母親患的是重大疾病,市里有專門的大病補償金,年底前,估計還會有兩三萬元發到他手中。“去年給母親繳了50塊,沒想到一年算下來,能報個10多萬,真是太劃算了,這在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李孟支回憶說,以前不能報銷,醫藥費都得自己掏,在農村,大伙不怕沒錢,就怕生病。
2005年,福州市開始在羅源縣試點新農合,2007年在全市范圍內展開。最早是個人一年交10元,政府承擔40元。到2012年,個人承擔費用調至50元,而各級政府補助標準已躍升至260元。參合人數也從2005年的12.95萬人增至今年的336萬人,參合率達99.3%。
8年間,除了報銷比例不斷上調以外,報銷封頂線也連級跳,從2萬元到4萬元、26萬元、27萬元,再到今年的28萬元,約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7倍;補償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從2006年的次均住院補償938元,提至2011年的2509元。
隨著新農合的廣泛覆蓋,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得到有效緩解。特別是2010年以來,一系列大病醫保政策應聲落地:重大疾病最高補償20萬,農村先心病和白血病兒童定額救治,個人只付三成費用……一樁樁惠民之政,猶如“雪中送炭”,為許多困難重病家庭送去了溫暖和希望。
退休工人謝依姆:“沒有醫保,我活不到今天。”
在城區,“醫保”這個詞,得追溯至2001年。當年,我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從原享受公費醫療的機關事業單位開始啟動。
2002年1月1日,福州市屬國有企業職工被納入醫保體系。2003年9月1日起,參保范圍擴大到省、市屬企事業單位符合參保條件的職工,及與其解除勞動關系自謀職業的人員。自此,機關事業工作人員、企業職工、自謀職業人員等不同類型的人員都開始啟動實施醫療保險制度。
70歲的謝杏芳是這一改革過程的親歷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從福州絲綢廠退休的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當時仍處于公費醫療年代,一次次拿發票回廠報銷的經歷讓她在病痛之外再受煎熬。“報銷最緊張的時候,早上5點多趕到廠里排隊,一直到下午3點才能輪到報銷。到后期,輪到你也沒用,廠里沒錢,報銷就暫停,治療費用時有時無。”
如今謝杏芳的臉上已不見當年的愁容。“一加入職工醫保,我就報銷了好幾萬元醫療費。后來,報銷越來越方便,在醫院刷卡就能當場報銷,能夠報銷的錢也越來越多。現在,有病我也敢去醫院看了。”謝杏芳有感而發地說,“如果沒有醫保,我活不到今天。”
全市城鎮居民獲得醫療保障,始于2007年。當年,我福州在全省先行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非從業城鎮居民、中小學生(包括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在校大學生以及宗教人員,一步步被納入保障范圍之內。2009年,福州市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至今年6月,全市城鎮居民參保111.15萬人,參保率達90%以上。
政府補助逐年提高,如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成年人每人每年繳費150元,政府補助260元;未成年人每人每年繳費40元;重度殘疾人員、低保人員、低收入家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全額補助。去年,福州市還建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統籌制度,為居民減輕了不少大病醫療負擔。
不論在城市或農村,人人公平享有醫療保險,在福州已成為多數人生活中的現實。
連江農婦董大姐:“家門口看病,方便又實惠!”
26日,一個靜謐的早晨,連江琯頭鎮中心衛生院大廳內人來人往,內科診室外排著“長龍”,住在鎮上的黃麗趕了個大早,輪到頭個。“醫生,我胃痛!”
胃鏡檢查后,醫生肖軍告訴她,是胃炎。看完病從藥房拿了2盒胃藥,董大娘只花了10來塊。“我胃痛是老毛病了,每次都來這看,我就住附近,走幾步路就到了,吃藥不管用了,就在這住院,病房2人1間,里外都是新的,跟大醫院差不多,花銷也便宜,有時住個五六天,就花1000多元,新農合報了一大半,自己有時才掏兩三百。”
不過八九年前,董麗可不這么想。“那會兒孫子感冒發燒,也不敢帶來,衛生院看起來很破,沒幾個好醫生,鎮上的人也不愛來,寧愿舍近求遠,來回路上花兩個小時,抱孩子去市里的兒童醫院看。”她說,現在這衛生院條件好、醫生技術好態度好,沒啥大病,一般的毛病大伙都愿意來這看,既方便又實惠。每年,衛生院還給村里的老人免費體檢。
“過去很多衛生院經營慘淡,幾乎要倒閉,這幾年多虧了新農合、政府的大投入救活了我們。”琯頭鎮中心衛生院院長俞傳增笑稱,自從農民看病能報銷,更高的報銷比例也向衛生院傾斜,醫院門診量“噌噌”往上漲,如今一年達10萬人次。2008年,政府還出錢,給醫院蓋了6層新大樓,面積擴大了10倍。
琯頭衛生院的巨變,是福州市不斷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為了方便百姓在家門口看病,福州市把更多人力、財力、物力向基層傾斜,大力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升級改造,僅去年上半年,財政對基層醫療機構經費補助達1.04億元。隨著基層醫療建設的大手筆推進,一座座新修的鄉鎮衛生院、社區小醫院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2002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和衛生院共226個,到2011年,衛生服務站和衛生院達313個,新增了5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每個鄉鎮均有一個衛生院,每個街道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如今,許多城鄉居民不出社區、不出鄉鎮就能看好常見病、多發病。
(福州日報記者 李蓓 卓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