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城市血管凈化器” 記者體驗地下管道清淤
2011-10-21 08:04?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王秀欽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長柄鐵瓢、連體膠褲、安全帽,全副武裝的記者,順著竹梯小心翼翼下到一米見方的檢查井,撲鼻而來的是一股惡臭。 待兩腳一落地,猶如陷進沼澤地般不斷下沉,踩下去二三十厘米方才到底。隨即,水面泛起陣陣泡沫…… 都說市政排水工人工作辛苦,19日下午2點,在工人的引領下,記者下到晉安區紅光路上一個3米多深的排水管道,直到鉆入地下管道時,才真正體驗到市政排水工人的艱辛。 下水道一待就是一小時 前段時間紅光路上積水,經市政排水所工人巡查,原來是淤泥堵塞了排水管道。他們必須趕在下一場雨到來之前,及時疏浚管道。 準備下井了!幾名工人拿著羊鎬頭頂著窨井蓋,轟隆一聲,相鄰的幾個蓋子一下子被拉開,一股濃烈的臭味撲鼻而來?!肮艿览镉杏推帷⒏锏纫恍├?,容易發酵形成有害氣體,如甲烷、二氧化碳,甚至二氧化硫。”工人梅益高說,每次清淤前,他們至少要打開5個相鄰的井蓋,先通風一個小時。這是雨水管,要是污水管,防護面具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兩名工人一起下井,他們穿上防水褲,一人拿瓢清掏淤泥,另一人則將垃圾裝入袋子,守在井口的工人則負責提上來。工人告訴記者,這樣可以減少工作時間,另外井內的工人如果發生危險,也可及時救援。 工人們說,路面塵土被水沖到進水井,在管道形成了近30厘米厚的積淤。記者決定也下井,剛下竹梯,雙腳就幾度陷入淤泥,幸好清淤工人及時伸出援手,這才避免跌入又黑又臭的淤泥里。借著頭頂燈的燈光,記者拄著鐵瓢貓腰朝管道深處走去,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挺近,前方是看不到盡頭的“黑洞”。同行的工人告訴記者,里面常會遇上老鼠、蟑螂等。 清淤的“武器”,就是一把鐵瓢。這種瓢分長、短兩種,井下用的是短瓢。記者學著清淤工人的樣子,奮力撈起一瓢瓢垃圾,不到10分鐘,就已渾身冒汗,開始大口喘氣。而膠做的連體褲,悶熱不透氣,加上管道里空氣流通差,記者已渾身濕透,像剛游完泳一樣。同行的工人卻告訴記者,“他們下來一趟,常常一呆就是一個小時”。 夫妻上陣清淤 記者下井時,正好遇上一對都在清淤的夫妻。他們來自安徽安慶,丈夫叫吳先中,妻子叫吳小英。
![]() “干這個活,最受罪的是腰。 ”看到丈夫下井的背影,妻子吳小英說,連接檢查井的下水管道直徑就1米,人只能貓著腰一瓢一瓢地清掏。他們是今年開春來到福州的,在工業路租了間房,因離上班的地方較遠,早上6點多出門時就要帶好中飯。飯后在樹蔭下休息個把鐘頭,再回工地。剛干這個活時難以適應,“里面又悶又熱,時常有糞便的味道”。 “兩個孩子都20多歲了,都在浙江學做模具?!碑斢浾吡钠鹄蠀堑募彝r,夫妻倆嘴角微微上翹,說話的語氣也溫柔起來。在村里他們有套老房子,去年又在老家鎮上蓋了一幢3層小樓,準備今年春節回家裝修。 “這么辛苦,什么時候可以休息?” “下雨天就可以放假。”老吳挺坦誠,他們盼著每天有活干,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錢,“累是累點,但小孩大了,干活也就成了一個快樂?!?/p> 亂排放堵塞管道 市政工程管理處排水所技術員唐兆官介紹說,目前,一線的排水工人有100多名。全市的雨水管、污水管分別有600多公里長,僅進水井和檢查井就有6萬多個。根據市政要求,一個進水井每年要清掏9次,一個檢查井年均要清掏6次。 唐兆官告訴記者,管道淤泥多是在建工地違規排放,一些工地甚至還排放混凝土漿,它們隨著雨水流入管網后結成水泥硬塊,清掏起來會更難。有些飯店產生的油污,未經過濾直接排放到雨水井里,時間一長,油污越積越多,就會發生堵塞。只得派工人經常性清理,否則,汛期一來,路面就容易積水。 此外,一些現實的難題也擺在市政設施管理者面前。很多居民抱怨路面積水,市政管理人員現場勘察后發現,早期建設管道存在腐蝕、破損等問題,需要大修;一些管網甚至被填埋、占用或遭大型卡車壓壞,導致管網無法正常排水。
![]() 干清淤20多年的工人林恩佑說:“希望全社會都能理解我們的工作,尊重我們的勞動,大家共同努力,讓家園更整潔美好。 ” 記者手記 為之震撼 為之感動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與黑暗相伴,與惡臭為伍,常年鉆在地下,淺則兩三米,深則幾十米,默默扮演“城市血管凈化器”的角色。因此,他們又有了城市“地下工作者”的稱呼。他們就是市政排水工人。 親身體驗他們不為人知的“地下”工作,工作的環境和強度讓記者為之震撼。正是他們用臟、苦、累、臭的“地下”工作,換來家園的整潔,護衛城市的美麗。 他們在黑暗中閃爍的堅毅目光,在疲憊中堅守的夢和憧憬,像一股暖流令人感動。 揮手告別一天的排污工作,揮之不去的是在基層一線采訪的特別感懷。(記者 賀鵬/文 黃立新/攝)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